符号与缩写 | 第6-7页 |
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页 |
前言 | 第9-18页 |
1 概述 | 第9页 |
2 落射荧光显微术 | 第9-10页 |
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 | 第10-11页 |
4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 | 第11-13页 |
5 微流控芯片技术 | 第13-1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4-18页 |
第一章 落射荧光显微术检测胃癌细胞中的酯酶 | 第18-37页 |
1.1 引言 | 第18-19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19-25页 |
1.2.1 仪器 | 第19-20页 |
1.2.2 材料与试剂 | 第20-21页 |
1.2.3 实验步骤 | 第21-25页 |
1.2.3.1 玻片的准备 | 第21-22页 |
1.2.3.2 反应池的制备 | 第22-23页 |
1.2.3.3 所用器具的灭菌 | 第23页 |
1.2.3.4 细胞的准备 | 第23页 |
1.2.3.5 细胞提取液的制备 | 第23-24页 |
1.2.3.6 落射状态的调节 | 第24页 |
1.2 3.7 落射检测酷酶信号 | 第24-25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3页 |
1.3.1 溶液中酯酶活性的测定 | 第25-32页 |
1.3.1.1 pH条件的选择 | 第25页 |
1.3.1.2 FDA浓度的选择 | 第25-28页 |
1.3.1.2.1 反应时间关系 | 第25-27页 |
1.3.1.2.2 不同浓度FDA的反应 | 第27-28页 |
1.3.1.3 测定酯酶的线性范围、检测限和重现性 | 第28-32页 |
1.3.2 胃癌细胞提取液中酯酶的定量 | 第32-33页 |
1.4 结论 | 第33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二章 落射荧光显微术高通量检测单个胃癌细胞中的酯酶 | 第37-53页 |
2.1 引言 | 第37-4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2.2.1 仪器 | 第40页 |
2.2.2 材料和试剂 | 第40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40-42页 |
2.2.3.1 玻片的准备 | 第40页 |
2.2.3.2 反应池的制备 | 第40页 |
2.2.3.3 灭菌操作 | 第40页 |
2.2.3.4 细胞的准备和处理 | 第40页 |
2.2.3.5 落射状态的调节 | 第40页 |
2.2.3.6 细胞中酯酶活性的检测 | 第40-42页 |
2.2.3.6.1 FDA的孵育时间 | 第40-41页 |
2.2.3.6.2 底物FDA的浓度 | 第41页 |
2.2.3.6.3 高通量检测单个细胞中的酯酶 | 第41-4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1页 |
2.3.1 反应条件的选择 | 第42-43页 |
2.3.1.1 细胞荧光信号值随反应时间变化关系 | 第42-43页 |
2.3.1.2 不同底物浓度时细胞的荧光信号 | 第43页 |
2.3.2 荧光衰减现象的避免 | 第43-44页 |
2.3.3 单个细胞中荧光信号的高通量检测 | 第44-51页 |
2.4 结论 | 第51页 |
2.5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第三章 高通量微流控芯片分析单个胃癌细胞中的酯酶 | 第53-64页 |
3.1 引言 | 第53-5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4-60页 |
3.2.1 仪器 | 第54-55页 |
3.2.2 材料与试剂 | 第55-56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56-60页 |
3.2.3.1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 第56-58页 |
3.2.3.1.1光刻与蚀刻 | 第56-57页 |
3.2.3.1.2 PDMS膜的浇注 | 第57-58页 |
3.2.3.1.3 PDMS膜的改性及封接 | 第58页 |
3.2.3.2 细胞的准备和处理 | 第58-59页 |
3.2.3.3 落射状态的调节 | 第59页 |
3.2.3.4 细胞进样和检测 | 第59-60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0-61页 |
3.3.1 明场条件下获取芯片通道中的细胞图像 | 第60页 |
3.3.2 细胞征芯片通道中的荧光图片 | 第60-61页 |
3.4 结论 | 第61-62页 |
3.5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