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生物滴滤塔脱除含H2S、丙酮尾气的工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页
    1.2 H_2S与丙酮概述第9-11页
        1.2.1 H_2S的来源与伤害第9-10页
        1.2.2 丙酮废气的来源与伤害第10页
        1.2.3 H_2S、丙酮废气的限制标准第10-11页
    1.3 含硫恶臭物质的处理方法及比较第11-14页
        1.3.1 物理法第11页
        1.3.2 化学法第11-12页
        1.3.3 生物法第12-14页
    1.4 生物滴滤塔处理恶臭物质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1 生物滴滤塔所用填料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1.4.2 生物滴滤塔挂膜菌种的研究进展第15页
    1.5 本课题的来源及内容简介第15-17页
        1.5.1 本课题来源第15页
        1.5.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介绍第15-17页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7-25页
    2.1 脱硫菌种的接种与培养实验第17-18页
        2.1.1 实验仪器第17页
        2.1.2 实验药品第17页
        2.1.3 培养基第17-18页
    2.2 广谱菌种的培养实验第18-20页
        2.2.1 实验材料第18-19页
        2.2.2 实验方法第19页
        2.2.3 评价指标第19-20页
        2.2.4 分析方法第20页
    2.3 生物滴滤塔净化H_2S、丙酮废气实验第20-24页
        2.3.1 实验材料第20-22页
        2.3.2 实验方法第22-23页
        2.3.3 评价指标第23-24页
        2.3.4 分析方法第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菌种的培养与特性研究第25-33页
    3.1 实验内容第25-27页
        3.1.1 脱硫菌的接种培养第25页
        3.1.2 脱硫菌的保存第25页
        3.1.3 广谱菌种的富集培养第25-26页
        3.1.4 菌种的生长特性第26页
        3.1.5 菌种的生长条件优化第26-2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27-30页
        3.2.1 广谱菌的强化培养结果第27-28页
        3.2.2 生长曲线第28页
        3.2.3 生长条件的优化第28-30页
    3.3 本章小结第30-33页
第4章 生物滴滤塔的菌种与填料的选择实验第33-39页
    4.1 实验内容第33-34页
        4.1.1 脱硫菌种净化硫化氢的实验第33页
        4.1.2 广谱菌种净化硫化氢的实验第33-34页
        4.1.3 填料的选择第3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34-38页
        4.2.1 成膜特性分析第34-35页
        4.2.2 脱除H_2S效率的比较第35-36页
        4.2.3 填料的选择第36-38页
    4.3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5章 生物滴滤塔净化恶臭气体的条件优化第39-49页
    5.1 生物滴滤塔脱除硫化氢实验第39-41页
        5.1.1 实验内容第39-40页
        5.1.2 丙酮对于硫化氢去除率的影响第40-41页
    5.2 结果与讨论第41-46页
        5.2.1 硫化氢进气浓度对硫化氢去除率的影响第41-42页
        5.2.2 气体停留时间对硫化氢净化效率的影响第42页
        5.2.3 循环液pH值对硫化氢净化效率的影响第42-43页
        5.2.4 液气比的变化对硫化氢净化效率的影响第43-44页
        5.2.5 温度的变化对于硫化氢去除率的影响第44-45页
        5.2.6 丙酮气体与硫化氢气体共同处理的相互影响第45-46页
    5.3 生物滴滤塔脱除硫化氢、丙酮的机理探讨第46-47页
    5.4 氧化途径的探讨第47-48页
    5.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纳污河流溶解性有机质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下一篇:Cr(Ⅵ)对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影响及其活性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