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理查德·赖特小说的文化构建与价值传承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绪论第13-43页
    第一节 理查德·赖特:现代非裔美国小说之父第13-19页
    第二节 国外研究评述第19-29页
    第三节 国内研究评述第29-36页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第36-43页
        一、研究方法第36-37页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7-40页
        三、研究意义第40-43页
第一章 赖特的个人经历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第43-65页
    第一节 赖特小说的本土创作源泉第43-60页
        一、城市聚居区的藩篱和禁闭第44-48页
        二、政治和经济上的“二等公民”第48-60页
    第二节 赖特文学创作的域外影响第60-65页
        一、存在主义主题:来自法国的影响第61-62页
        二、政论性文学的源泉:亚非经历第62-63页
        三、英语俳句的创作:来自日本的影响第63-65页
第二章 赖特小说的文化逻辑与政治伦理第65-87页
    第一节 赖特小说的文化逻辑:黑人民族心理的转型第66-80页
        一、奴性十足的“汤姆大叔”范式第67-69页
        二、杜波依斯与黑人的“双重意识”第69-73页
        三、赖特笔下的“坏黑鬼”:新时期黑人民族心理的转型.第73-80页
    第二节 超越二元对立:赖特小说的政治伦理第80-87页
        一、政治伦理与文学第80-81页
        二、赖特的政治观念与文学表达第81-82页
        三、跨越种族与阶级的书写第82-87页
第三章 赖特小说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第87-117页
    第一节 对《大小子离家》中“私刑”的揭露和批评第88-92页
        一、不公正的经历与被施以“私刑”的命运第88-89页
        二、个人成长与自由意识的觉醒第89-92页
    第二节 对《土生子》中的权力压制与个体行动的揭露与批评第92-99页
        一、别格的“新黑人”形象第93-94页
        二、别格的命运与权力机制第94-99页
    第三节 《黑孩子》:关于“自己”的神话第99-107页
        一、一个黑奴的现代叙述第100-102页
        二、对宗教的矛盾心理第102-103页
        三、对白人与黑人之间关系的反思第103-104页
        四、对美国社会的观察第104-107页
    第四节 《长梦》:无法实现的“黑人梦”第107-117页
        一、关于“成长”的悲剧第107-109页
        二、成长的困惑及其动因第109-117页
第四章 赖特小说中的心理探索与叙事策略第117-147页
    第一节 社会压迫下的心理畸变第117-126页
        一、压抑导致的仇恨心理第117-120页
        二、对宗教的怀疑与摒弃第120-121页
        三、无可逃遁的恐惧感第121-123页
        四、畸形社会下的绝望心理第123-126页
    第二节 《野蛮的假日》中的创伤与困境第126-133页
        一、焦虑心理的精神分析学审视第126-130页
        二、权力机制在小说中的体现第130-133页
    第三节 意象和象征的叙事策略第133-143页
        一、《土生子》中的意象和象征:凸显种族隔离的主题第134-138页
        二、《黑孩子》中叙事技巧:彰显“我”的成长第138-139页
        三、《长梦》中的意象和象征:烘托成长主题第139-143页
    第四节 赖特对自然主义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发展第143-147页
第五章 赖特对黑人文学传统及创作思想的传承第147-163页
    第一节 赖特小说中的奴隶叙事与黑人文化价值观第147-154页
        一、赖特的新奴隶叙事第149-150页
        二、赖特小说中的黑人音乐第150-151页
        三、赖特的黑人“美国梦”第151-154页
    第二节 “赖特派”作家的形成与影响第154-156页
    第三节 赖特对左翼思想的传承与发展第156-161页
        一、左翼思想与文学第156-159页
        二、赖特作品对于左翼思想的体现第159-161页
    第四节 赖特对当代非裔美国作家的影响第161-163页
结论第163-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1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81-183页
后记第183页

论文共1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时序范畴
下一篇:中国灾难文学及其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