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7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7-24页 |
1.2.1 关于城市化的研究 | 第17-21页 |
1.2.2 关于城市化质量的研究 | 第21-24页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4-2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3.3 篇章结构 | 第25-26页 |
1.3.4 论文框架 | 第26-27页 |
1.4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案例引介 | 第28-3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8页 |
2.1.2 区位理论 | 第28页 |
2.1.3 增长极理论 | 第28-29页 |
2.1.4 非均衡增长论 | 第29页 |
2.1.5 聚集经济理论 | 第29页 |
2.1.6 人口迁移理论 | 第29-30页 |
2.1.7 共生理论 | 第30页 |
2.1.8 就业结构转换理论 | 第30-31页 |
2.2 发展质量评价相关体系引介 | 第31-36页 |
2.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37-56页 |
3.1 构建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的意义 | 第37-39页 |
3.1.1 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是把握城市发展状况的客观要求 | 第37页 |
3.1.2 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能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 第37-38页 |
3.1.3 构建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 | 第38页 |
3.1.4 建立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要 | 第38-39页 |
3.2 构建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级体系的原则 | 第39-41页 |
3.2.1 导向性原则 | 第39页 |
3.2.2 前瞻性原则 | 第39页 |
3.2.3 人本原则 | 第39-40页 |
3.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0页 |
3.2.5 系统性原则 | 第40页 |
3.2.6 开放性原则 | 第40-41页 |
3.2.7 层次性原则 | 第41页 |
3.2.8 可操作性原则 | 第41页 |
3.3 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1-55页 |
3.3.1 搭建框架 | 第41-42页 |
3.3.2 选取指标 | 第42-47页 |
3.3.3 确定标准 | 第47页 |
3.3.4 计算权重 | 第47-54页 |
3.3.5 汇总得分 | 第54-55页 |
3.4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 | 第56-75页 |
4.1 西安市市情概况 | 第56页 |
4.2 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结果 | 第56-61页 |
4.3 西安市城市化质量评价分析 | 第61-74页 |
4.3.1 整体评价 | 第61-62页 |
4.3.2 城市基础实力 | 第62-66页 |
4.3.3 城市化发展协调性 | 第66-71页 |
4.3.4 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 第71-74页 |
4.4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西安市城市化质量的改善策略 | 第75-91页 |
5.1 重申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提高西安居民生活质量 | 第75-80页 |
5.1.1 转变传统发展观 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 第75-76页 |
5.1.2 关注低收入人群 加快半城市化人口的转化 | 第76-78页 |
5.1.3 改善设施和环境 响应号召建设“美丽西安” | 第78-80页 |
5.2 加快构建大西安 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 第80-81页 |
5.2.1 建设大西安是西部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主观要求 | 第80-81页 |
5.2.2 西安国际大都市发展战略规划为构建大西安的提供指导 | 第81页 |
5.3 借鉴经验吸取教训 促进西安城市化健康发展 | 第81-90页 |
5.3.1 欧美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及经验教训 | 第81-84页 |
5.3.2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及经验教训 | 第84-87页 |
5.3.3 巴西的城市化进程及经验教训 | 第87-90页 |
5.4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1-94页 |
6.1 结论和展望 | 第91-93页 |
6.1.1 结论 | 第91-92页 |
6.1.2 展望 | 第92-93页 |
6.2 创新与不足 | 第93-94页 |
6.2.1 创新 | 第93页 |
6.2.2 不足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