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管理论文

建设项目的可施工性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国内外可施工性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可施工性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可施工性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点第14-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2 创新点第15-16页
第二章 可施工性概述第16-31页
    2.1 可施工性概念的建构第16页
    2.2 可施工性研究的意义第16-18页
        2.2.1 能够克服设计和施工分离的问题, 统一权责界面第16-17页
        2.2.2 能够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第17页
        2.2.3 有利于产品的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第17-18页
        2.2.4 推进我国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第18页
    2.3 可施工性研究的对象第18-22页
        2.3.1 可施工性研究的内容第18-19页
        2.3.2 可施工性研究的分类第19-21页
        2.3.3 可施工性研究越早越好第21-22页
    2.4 可施工性流程第22-26页
    2.5 建设全过程可施工性研究第26-31页
        2.5.1 项目决策阶段第27-28页
        2.5.2 设计阶段第28-29页
        2.5.3 施工阶段第29页
        2.5.4 竣工阶段第29-31页
第三章 目前建设项目中存在的可施工性问题分析第31-42页
    3.1 实行可施工性研究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第31-32页
    3.2 观念上不重视第32-34页
        3.2.1 从业主角度分析第32-33页
        3.2.2 从承包商角度分析第33-34页
        3.2.3 从设计单位角度分析第34页
    3.3 承发包模式第34-36页
        3.3.1 设计与施工相分离是造成可施工性问题的直接原因第35-36页
        3.3.2 参与单位众多,协调难度大第36页
    3.4 设计机制第36-40页
        3.4.1 设计前期缺乏施工人员直接参与第36-37页
        3.4.2 设计人员自身原因第37-39页
        3.4.3 设计管理效果不明显第39-40页
    3.5 施工体系第40-42页
第四章 提高建设项目可施工性的对策研究第42-74页
    4.1 制订建设项目可施工性的指导性文件第42-45页
        4.1.1 政策引导,法律保障第42-43页
        4.1.2 市场引导,国际市场第43页
        4.1.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高校和大型企业的作用第43-44页
        4.1.4 加强宣传力度,改变思维模式第44-45页
    4.2 以项目建设模式改革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第45-48页
        4.2.1 总承包模式下设计与施工的过程组织模式第45-46页
        4.2.2 多种建设模式比较第46-48页
    4.3 TC 建设模式第48-50页
        4.3.1 TC 建设模式第48-49页
        4.3.2 TC 建设模式的发包过程第49页
        4.3.3 TC 建设模式的特点第49-50页
        4.3.4 TC 建设模式的适用范围第50页
    4.4 设计监理第50-54页
        4.4.1 设计监理组织结构第51-52页
        4.4.2 设计监理内容第52-54页
    4.5 积极推行虚拟仿真技术第54-59页
        4.5.1 虚拟仿真技术概念第54-56页
        4.5.2 虚拟仿真技术应用第56-59页
    4.6 建立“可施工性数据库”,持续开展研究第59-67页
        4.6.1 信息化管理第59页
        4.6.2 信息化管理的意义第59-61页
        4.6.3 可施工性数据库的建立第61页
        4.6.4 可施工性数据库的优势第61-62页
        4.6.5 可施工性研究的数据化处理第62-67页
    4.7 改革设计制度,建立设计成果评价体系第67-68页
    4.8 可施工性研究应用第68-74页
        4.8.1 工程概况第69页
        4.8.2 工程难题以及解决方案第69-74页
第五章 可施工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4-82页
    5.1 可施工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4-79页
        5.1.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第74页
        5.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步骤第74页
        5.1.3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第74-78页
        5.1.4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第78-79页
    5.2 案例分析第79-82页
        5.2.1 工程实际概况第79页
        5.2.2 功能指标评分第79-80页
        5.2.3 成本指数计算第80-81页
        5.2.4 设计方案的评价第81-82页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结论第82-83页
    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高层钢板混凝土剪力墙温度应力作用下的抗裂研究
下一篇:人参果化学成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