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论文创新点摘要 | 第8-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19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单桩竖向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试验研究 | 第13-14页 |
1.2.2 桩的传力机制 | 第14-15页 |
1.2.3 单桩竖向承载力确定 | 第15页 |
1.3 桩基可靠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桩基可靠度研究的特点 | 第16页 |
1.3.2 桩基可靠度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3 海洋平台桩基可靠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埕岛软土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特性研究 | 第19-43页 |
2.1 埕岛地区软土工程物理力学参数 | 第19-24页 |
2.1.1 埕岛地区软土物理力学指标 | 第19-20页 |
2.1.2 软土参数的特性 | 第20-22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1.4 勘测与试验方法与标准 | 第23-24页 |
2.2 埕岛地区软土工程特性分析 | 第24-42页 |
2.2.1 该地区工程地质条件及软土成因分析 | 第24页 |
2.2.2 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2.3 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概率分布分析 | 第24-31页 |
2.2.4 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间的关联性分析 | 第31-42页 |
2.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单桩工作机理研究及可靠度分析 | 第43-77页 |
3.1 土体弹塑性本构方程 | 第43-44页 |
3.2 屈服准则的确定 | 第44-46页 |
3.2.1 选用材料 | 第44-45页 |
3.2.2 屈服准则 | 第45-46页 |
3.3 桩土界面接触单元 | 第46-47页 |
3.4 弹塑性材料计算参数 | 第47-48页 |
3.4.1 计算参数的取值 | 第47-48页 |
3.4.2 计算参数的设置 | 第48页 |
3.5 混凝土灌注桩单桩工作机理的有限元模拟 | 第48-54页 |
3.5.1 工程描述与建模 | 第48页 |
3.5.2 建模和网格划分 | 第48-49页 |
3.5.3 有限元计算 | 第49-50页 |
3.5.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3.5.5 桩土非线性相互作用 | 第51-54页 |
3.6 成孔灌注桩可靠度 | 第54-69页 |
3.6.1 基本资料 | 第54-55页 |
3.6.2 桩基可靠度计算工程实例分析 | 第55-61页 |
3.6.3 可靠度分析成果处理 | 第61-69页 |
3.6.4 可靠度指标计算 | 第69页 |
3.7 海洋平台钢桩可靠度分析实例 | 第69-75页 |
3.7.1 工程概况 | 第69-70页 |
3.7.2 输入输出参数 | 第70-71页 |
3.7.3 可靠度计算结果 | 第71-75页 |
3.8 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粉喷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 | 第77-99页 |
4.1 概述 | 第77页 |
4.2 静载荷试验 | 第77-78页 |
4.2.1 加载与测试系统 | 第77-78页 |
4.2.2 试验方法与标准 | 第78页 |
4.3 静载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4.3.1 单桩载荷试验分析 | 第78-79页 |
4.3.2 原状土与桩间土静载荷试验比较分析 | 第79-82页 |
4.3.3 单桩复合与多桩复合地基试验比较分析 | 第82-85页 |
4.4 桩土应力比测试试验 | 第85-86页 |
4.4.1 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变化规律 | 第85-86页 |
4.4.2 桩土应力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第86页 |
4.5 有限元分析 | 第86-88页 |
4.5.1 本构模型 | 第86-88页 |
4.5.2 建模基本假定 | 第88页 |
4.6 天然地基承载性能分析 | 第88-89页 |
4.6.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88-89页 |
4.6.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89页 |
4.7 单桩承载性能分析 | 第89-91页 |
4.7.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89-90页 |
4.7.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90-91页 |
4.8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 | 第91-95页 |
4.8.1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91页 |
4.8.2 单桩荷载传递规律 | 第91-92页 |
4.8.3 桩土应力比 | 第92-94页 |
4.8.4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94-95页 |
4.9 多桩复合地基承载性能分析 | 第95-97页 |
4.9.1 多桩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95-96页 |
4.9.2 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96-97页 |
4.10 小结 | 第97-99页 |
第5章 粉喷桩群桩复合地基设计优化 | 第99-113页 |
5.1 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效应分析 | 第99-100页 |
5.2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5.2.1 功能函数 | 第100-101页 |
5.2.2 极限状态方程 | 第101页 |
5.2.3 参数 | 第101页 |
5.3 可靠度指标计算及分析 | 第101-106页 |
5.3.1 工程实例计算 | 第101-104页 |
5.3.2 影响因素 | 第104-106页 |
5.4 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粉喷桩复合地基优化研究 | 第106-111页 |
5.4.1 基本假定 | 第106页 |
5.4.2 材料参数 | 第106页 |
5.4.3 变量及函数 | 第106-107页 |
5.4.4 变量影响分析研究 | 第107-108页 |
5.4.5 设计变量与复合地基沉降 | 第108-111页 |
5.4.6 优化前后方案比较 | 第111页 |
5.5 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