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

城市滨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1 绪论第13-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森林旅游可持续的需要第13页
        1.1.2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需要第13-14页
        1.1.3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需要第14页
    1.2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2.1 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第14-17页
        1.2.2 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第17-20页
        1.2.3 研究述评第20-22页
    1.3 研究意义第22页
        1.3.1 理论意义第22页
        1.3.2 实践意义第22页
    1.4 研究内容第22-24页
        1.4.1 生态安全评价理论基础第23页
        1.4.2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主要影响因素第23页
        1.4.3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23页
        1.4.4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第23页
        1.4.5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案例研究第23页
        1.4.6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第23-24页
    1.5 研究方法第24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24页
        1.5.2 专家咨询法第24页
        1.5.3 实地调研法第24页
    1.6 研究思路第24-26页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第26-41页
    2.1 相关概念解析第26-34页
        2.1.1 森林旅游资源第26-27页
        2.1.2 森林公园第27-30页
        2.1.3 城市滨河型森林公园第30-31页
        2.1.4 生态安全第31-34页
    2.2 理论基础第34-37页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4-35页
        2.2.2 生态系统理论第35-37页
        2.2.3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第37页
    2.3 概念模型第37-38页
    2.4 层次分析法第38-41页
3 城市滨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影响因素第41-48页
    3.1 影响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第41-44页
        3.1.1 森林灾害第41-42页
        3.1.2 环境污染第42页
        3.1.3 人类影响第42-43页
        3.1.4 其他因素第43-44页
    3.2 城市滨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第44-48页
        3.2.1 水资源环境第44-45页
        3.2.2 水—林系统第45-46页
        3.2.3 人—园系统第46-48页
4 城市滨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48-74页
    4.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第48-49页
        4.1.1 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第48页
        4.1.2 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原则第48页
        4.1.3 量化原则第48-49页
        4.1.4 主要因素原则第49页
    4.2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第49-50页
    4.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50-61页
        4.3.1 指标筛选路径第50-51页
        4.3.2 指标筛选第51-55页
        4.3.3 指标标准来源第55页
        4.3.4 指标标准第55-58页
        4.3.5 指标体系检验第58-61页
    4.4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1-65页
    4.5 评分标准的确定第65-74页
        4.5.1 生态环境压力指标评分标准第65-68页
        4.5.2 生态环境状态指标评分标准第68-70页
        4.5.3 人文环境响应指标评分标准第70-72页
        4.5.4 生态安全总体评价分级标准第72-74页
5 城市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案例研究第74-91页
    5.1 评价对象概况第74-78页
        5.1.1 北京生态安全限制性因素第74页
        5.1.2 北京新城滨河森林公园概况第74-78页
    5.2 北京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第78-88页
        5.2.1 生态环境压力第78-81页
        5.2.2 生态环境状态第81-83页
        5.2.3 人文环境响应第83-88页
    5.3 北京新城滨河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分析第88-91页
        5.3.1 生态环境压力方面第88-89页
        5.3.2 生态环境状态方面第89页
        5.3.3 人文环境响应方面第89-91页
6 城市滨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第91-96页
    6.1 应对生态环境压力保障体系第91-93页
        6.1.1 长期化的生态监测体系第91页
        6.1.2 自然化的公园规划体系第91-93页
    6.2 改善生态环境状态保障体系第93-94页
        6.2.1 制度化的环境管理体系第93页
        6.2.2 专业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第93-94页
    6.3 加强人文环境响应保障体系第94-96页
        6.3.1 生动化的环境教育体系第94页
        6.3.2 生态化的节约建设措施第94-95页
        6.3.3 多元化的生态资金筹措体系第95-96页
7 结论与展望第96-100页
    7.1 主要结论第96-97页
    7.2 创新点第97-98页
    7.3 研究不足第98页
    7.4 研究展望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07页
附录A第107-108页
附录B第108-11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11-11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OCS3调控IL-6/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主动脉瓣间质细胞成骨样分化的机制研究
下一篇:循环微泡: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及疾病特征相关的新型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