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微信概述及其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2页 |
2.1 微信的传播特点 | 第15-19页 |
2.1.1 移动化、全天候、跨运营商的平台特点 | 第15页 |
2.1.2 大众化、好奇心强的用户特征 | 第15-16页 |
2.1.3 语音、文字与表情的多重表达内容 | 第16页 |
2.1.4 强关系与弹性的双重社交属性 | 第16-17页 |
2.1.5 及时性与精准传播的效果特点 | 第17页 |
2.1.6 社交、娱乐、便民等多样化的功能特点 | 第17-19页 |
2.2 关于微信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2.2.1 用传播学的视角看待微信传播 | 第19页 |
2.2.2 微信的作用与影响 | 第19-20页 |
2.2.3 对微信自身商业价值的探讨 | 第20页 |
2.2.4 用“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技术接受模型”研究微信 | 第20页 |
2.2.5 对微信的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20-22页 |
第3章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2-30页 |
3.1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2-25页 |
3.1.1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兴起 | 第22-23页 |
3.1.2 “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 第23-24页 |
3.1.3 仪式化使用与工具化使用的提出 | 第24页 |
3.1.4 将“使用与满足”理论作为本研究基础理论的理由 | 第24-25页 |
3.2 “技术接受模型” | 第25-30页 |
3.2.1 “技术接受模型”的提出 | 第25-27页 |
3.2.2 “技术接受模型”的发展 | 第27-28页 |
3.2.3 将“技术接受模型”作为本研究基础理论的理由 | 第28-30页 |
第4章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模型与假设 | 第30-33页 |
4.1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模型 | 第30页 |
4.2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假设 | 第30-33页 |
第5章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研究设计 | 第33-37页 |
5.1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问卷设计 | 第33-35页 |
5.1.1 仪式化使用目的研究的题项设置 | 第33-34页 |
5.1.2 工具化使用目的研究的题项设置 | 第34页 |
5.1.3 感知易用性研究的题项设置 | 第34页 |
5.1.4 感知有用性研究的题项设置 | 第34-35页 |
5.1.5 使用意图研究的题项设置 | 第35页 |
5.2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数据收集 | 第35-37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35页 |
5.2.2 数据收集方法 | 第35-37页 |
第6章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研究的资料分析 | 第37-48页 |
6.1 基本资料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6.1.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6.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6.2 调查问卷题项的信度分析 | 第40-41页 |
6.3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的因子分析 | 第41-43页 |
6.4 微信用户使用意图的模型与假设检验 | 第43-48页 |
6.4.1 仪式化使用、工具化使用与感知易用性的回归分析 | 第43-44页 |
6.4.2 仪式化使用、工具化使用与感知有用性的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6.4.3 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的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6.4.4 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与使用意图的回归分析 | 第46-48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48-51页 |
7.1 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7.2 研究贡献 | 第49-50页 |
7.2.1 理论贡献 | 第49页 |
7.2.2 现实贡献 | 第49-50页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0-51页 |
7.3.1 研究局限 | 第50页 |
7.3.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