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导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 第12-14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2 论文的不足 | 第13-14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2.1 设立忘记政策的基础 | 第14-16页 |
2.2 忘记政策的作用 | 第16-17页 |
2.3 简要评论 | 第17-19页 |
3 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3.1 忘记政策模型的基本设定 | 第19-21页 |
3.1.1 参与人和博弈的时序 | 第19-20页 |
3.1.2 参与人的支付 | 第20-21页 |
3.2 忘记政策模型分析 | 第21-22页 |
3.3 最优忘记政策:由借款人安全程度和努力程度决定 | 第22-24页 |
4 忘记政策分析框架 | 第24-30页 |
4.1 分析框架 | 第24-26页 |
4.2 影响借款人安全程度的因素 | 第26-27页 |
4.2.1 购买力风险 | 第26页 |
4.2.2 个人风险 | 第26-27页 |
4.3 影响借款人努力程度的因素 | 第27-30页 |
4.3.1 监管体系 | 第27-28页 |
4.3.2 分配机制 | 第28页 |
4.3.3 奖励惩罚机制 | 第28-30页 |
5 中美决定忘记政策最优的因素比较 | 第30-39页 |
5.1 购买力风险比较 | 第30-31页 |
5.2 个人风险比较 | 第31-32页 |
5.3 分配机制比较 | 第32-33页 |
5.3.1 征收模式 | 第32页 |
5.3.2 税制要素的设计 | 第32-33页 |
5.3.3 征管手段 | 第33页 |
5.4 监管体系比较 | 第33-36页 |
5.4.1 法律监管 | 第34-35页 |
5.4.2 政府监管 | 第35页 |
5.4.3 行业协会监管 | 第35-36页 |
5.5 奖励惩罚机制比较 | 第36-39页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39-42页 |
6.1 结论 | 第39-40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40-42页 |
6.2.1 完善监管体系 | 第40页 |
6.2.2 发展品牌征信机构 | 第40-41页 |
6.2.3 培养全民信用意识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后记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