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对策研究--以国开行云南省分行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8-11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8-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9-10页
    1.4 论文体系框架第10-11页
2 相关理论综述第11-17页
    2.1 相关术语和概念第11-12页
        2.1.1 助学贷款第11页
        2.1.2 信用贷款第11页
        2.1.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第11-12页
    2.2 助学贷款产品体系和业务原则第12-14页
        2.2.1 助学贷款产品体系第12-13页
        2.2.2 助学贷款业务的原则第13-14页
    2.3 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第14页
    2.4 博弈理论第14-16页
        2.4.1 博弈基本理论第14-15页
        2.4.2 囚徒困境理论第15-16页
    2.5 发展经济学扶贫理论第16-17页
        2.5.1 教育是扶贫的基本策略第16页
        2.5.2 助学贷款是学生资助体系的重要内容第16-17页
3 助学贷款业务现状分析第17-26页
    3.1 国内外助学贷款历史沿革第17-20页
        3.1.1 我国助学贷款发展历史及现状第17-18页
        3.1.2 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基本情况第18页
        3.1.3 国际助学贷款的经验借鉴第18-20页
    3.2 云南省助学贷款业务基本情况第20-23页
        3.2.1 国开行云南分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基本情况第20-22页
        3.2.2 中国农业银行生源地助学信用贷款试点情况第22页
        3.2.3 高校助学贷款基本情况第22-23页
    3.3 云南省助学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第23-26页
        3.3.1 资助中心缺乏专门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第23-24页
        3.3.2 贷后管理工作压力大、本息回收力量薄弱第24页
        3.3.3 高校助学贷款管理职能仍需加强第24-26页
4 国开行云南分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分析第26-41页
    4.1 风险识别第26-30页
        4.1.1 基于流程图法的风险识别第26-29页
        4.1.2 基于故事树法的风险识别第29-30页
    4.2 基于“囚徒困境”的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定性分析第30-32页
    4.3 风险现状及调查评价第32-39页
        4.3.1 问卷调查反馈情况分析第32-36页
        4.3.2 基于助学贷款评价模型的违约风险调查分析第36-39页
    4.4 风险分析小结第39-41页
5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风险控制对策及建议第41-46页
    5.1 银行操作风险控制对策第41-43页
        5.1.1 深化银政合作,加强机制建设第41页
        5.1.2 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质量和效率第41页
        5.1.3 多措并举防控风险第41-42页
        5.1.4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第42-43页
    5.2 各级资助中心风险控制建议第43-44页
        5.2.1 加强机制建设,落实人员机构第43页
        5.2.2 平稳有序组织贷款受理第43页
        5.2.3 加强本息回收,夯实贷后管理第43-44页
    5.3 高校主体风险控制建议第44页
        5.3.1 配合做好助学贷款受理工作第44页
        5.3.2 加强对学生信息的跟踪管理第44页
        5.3.3 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第44页
    5.4 学生主体风险控制建议第44-45页
    5.5 地方政府层面的风险控制建议第45页
    5.6 代理机构风险控制建议第45-4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6.1 结论第46页
    6.2 展望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2P网贷风险影响因素及防范机制研究--以CNJY公司为例
下一篇:丽江市金山高新技术产业经济区基础设施融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