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花生论文

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及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

中文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1 前言第14-28页
    1.1 栽培种花生的研究与利用现状第14-17页
        1.1.1 栽培种花生的起源与演化第14-15页
        1.1.2 栽培种花生在中国的分化与分布第15页
        1.1.3 栽培种花生种质的利用情况第15-16页
        1.1.4 花生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与评价第16-17页
    1.2 栽培种花生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利用第17-20页
        1.2.1 栽培种花生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第17-18页
        1.2.2 栽培种花生DNA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第18页
        1.2.3 栽培种花生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第18-19页
        1.2.4 花生分子标记与QTL定位第19-20页
    1.3 花生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及QTL分析第20-22页
        1.3.1 花生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及QTL分析第20-21页
        1.3.2 花生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基础及QTL分析第21-22页
    1.4 关联分析的原理及其在作物上的应用第22-26页
        1.4.1 关联分析的基础—LD第22-23页
        1.4.2 关联分析的前提—群体结构估计第23-24页
        1.4.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作物QTLs第24-25页
        1.4.4 核心种质是进行关联分析的理想群体第25页
        1.4.5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花生上的应用第25-26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6-28页
        1.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5.3 技术路线第27-28页
2 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演化与优异种质鉴定第28-4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8-35页
        2.1.1 试验材料第28-34页
        2.1.2 数据处理第34-35页
        2.1.3 遗传多样性分布与群体间遗传关系第35页
        2.1.4 品质优异种质的筛选鉴定第35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5-41页
        2.2.1 植物学类型间的遗传变异第35-36页
        2.2.2 七大栽培区之间的遗传变异第36-37页
        2.2.3 栽培种花生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与演化第37-38页
        2.2.4 栽培种花生的主成分分析和群体关系第38-40页
        2.2.5 品质优异种质的筛选鉴定第40-41页
    2.3 讨论第41-44页
        2.3.1 花生品种类型与遗传多样性第41-42页
        2.3.2 花生地理来源与遗传多样性第42-43页
        2.3.3 优异种质的筛选与评价第43-44页
3 栽培花生遗传多样性与产量、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第44-9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4-54页
        3.1.1 试验材料第44-49页
        3.1.2 田间试验设计第49页
        3.1.3 产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第49页
            3.1.3.1 收获前产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第49页
            3.1.3.2 收获后产量性状的调查与测定第49页
        3.1.4 SSR标记的分析第49-50页
            3.1.4.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第49-50页
            3.1.4.2 多态性SSR标记筛选第50页
            3.1.4.3 PCR扩增与产物检测第50页
        3.1.5 数据分析方法第50-54页
            3.1.5.1 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第50页
            3.1.5.2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第50-53页
            3.1.5.3 聚类分析第53页
            3.1.5.4 群体结构与遗传分化第53页
            3.1.5.5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53页
            3.1.5.6 关联分析与等位变异的表型效应第53-5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4-93页
        3.2.1 群体的表型性状及相关性分析第54-60页
            3.2.1.1 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表型变异第54-58页
            3.2.1.2 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58-60页
        3.2.2 SSR标记的多态性分析第60-64页
        3.2.3 群体结构分析第64-67页
        3.2.4 亚群间遗传关系分析第67-68页
        3.2.5 连锁不平衡分析第68-69页
        3.2.6 花生产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第69-79页
            3.2.6.1 株高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第69-72页
            3.2.6.2 植株形态构成性状的关联分析第72-74页
            3.2.6.3 单株效益性状的关联分析第74-77页
            3.2.6.4 荚果收益性状的关联分析第77-79页
        3.2.7 主要品质性状的关联分析第79-82页
        3.2.8 各连锁群的QTLs分布第82-83页
        3.2.9 稳定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发掘第83-93页
            3.2.9.1 株高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第83-88页
            3.2.9.2 植株形态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第88页
            3.2.9.3 单株效益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第88-89页
            3.2.9.4 荚果收益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第89-90页
            3.2.9.5 主要品质性状关联位点的优异等位变异第90-93页
    3.3 讨论第93-99页
        3.3.1 供试材料的遗传多样性第93-94页
        3.3.2 LD与群体结构第94页
        3.3.3 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第94-96页
        3.3.4 数量性状的“一因多效”第96-99页
4 结论第99-100页
5 创新点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肥水平和种植密度互作对强筋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
下一篇:笼养蛋鸡钙代谢对蛋壳质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