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14-17页 |
| 第2章 多态蠕虫及入侵检测技术 | 第17-33页 |
| 2.1 网络蠕虫介绍 | 第17-20页 |
| 2.1.1 网络蠕虫的功能结构 | 第17-19页 |
| 2.1.2 网络蠕虫的工作机制 | 第19-20页 |
| 2.2 多态蠕虫介绍 | 第20-22页 |
| 2.2.1 多态蠕虫的功能结构 | 第20-21页 |
| 2.2.2 多态蠕虫变形技术 | 第21-22页 |
| 2.3 入侵检测技术 | 第22-24页 |
| 2.3.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 | 第22-23页 |
| 2.3.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 | 第23页 |
| 2.3.3 滥用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2.3.4 异常检测方法 | 第24页 |
| 2.4 经典蠕虫传播模型 | 第24-32页 |
| 2.4.1 Simple Epidemic Model | 第25-26页 |
| 2.4.2 Kermack-Mckendrick模型 | 第26-27页 |
| 2.4.3 SIS模型 | 第27-28页 |
| 2.4.4 Two-Factor模型 | 第28-30页 |
| 2.4.5 Worm-Anti-Worm模型 | 第30-32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3章 多态蠕虫传播模型 | 第33-49页 |
| 3.1 多态蠕虫SIV免疫模型 | 第33-37页 |
| 3.1.1 多态蠕虫SIV免疫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 3.1.2 多态蠕虫SIV免疫模型无病平衡点 | 第36页 |
| 3.1.3 多态蠕虫SIV免疫模型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 3.2 基于NIDS的多态蠕虫持续隔离模型 | 第37-40页 |
| 3.2.1 多态蠕虫SIQV持续隔离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 3.2.2 多态蠕虫SIQV持续隔离模型的无病平衡点 | 第39页 |
| 3.2.3 多态蠕虫SIQV持续隔离模型稳定性 | 第39-40页 |
| 3.3 基于NIDS的多态蠕虫脉冲隔离模型 | 第40-46页 |
| 3.3.1 多态蠕虫SIQV脉冲隔离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3.3.2 多态蠕虫SIQV脉冲隔离模型的无病平衡点 | 第43-44页 |
| 3.3.3 多态蠕虫SIQV脉冲隔离模型的稳定性 | 第44-46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9页 |
| 第4章 数值分析 | 第49-63页 |
| 4.1 多态蠕虫SIV模型数值分析 | 第49-51页 |
| 4.2 多态蠕虫SIQV持续隔离模型数值分析 | 第51-52页 |
| 4.3 多态蠕虫SIQV脉冲隔离模型数值分析 | 第52-54页 |
| 4.4 抑制策略有效性 | 第54-56页 |
| 4.5 持续隔离与脉冲隔离模型的初始免疫率对比 | 第56-60页 |
| 4.6 关于脉冲隔离策略周期T的讨论 | 第60-61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5章 仿真实验 | 第63-73页 |
| 5.1 主要数据结构与函数 | 第63页 |
| 5.2 仿真算法 | 第63-66页 |
| 5.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6-72页 |
| 5.3.1 多态蠕虫SIV免疫模型仿真 | 第66-68页 |
| 5.3.2 多态蠕虫SIQV持续隔离模型仿真 | 第68-70页 |
| 5.3.3 多态蠕虫SIQV脉冲隔离模型仿真 | 第70-72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73-75页 |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项目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