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的毒性效应及机理 | 第12-26页 |
1 纳米材料性质 | 第13页 |
2 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的毒性效应 | 第13-17页 |
3 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的致毒机理 | 第17-20页 |
·ROS的产生 | 第17-18页 |
·纳米颗粒的氧化还原性 | 第18-19页 |
·金属离子毒性 | 第19页 |
·颗粒与细菌直接接触导致的物理损伤 | 第19页 |
·纳米颗粒进入细胞内部 | 第19-20页 |
4 影响氧化物纳米颗粒细菌毒性的因素 | 第20-24页 |
·纳米颗粒性质 | 第20-21页 |
·细菌性质 | 第21-22页 |
·环境条件 | 第22-24页 |
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思路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典型氧化物纳米颗粒对水中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及机理 | 第26-40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纳米颗粒悬液制备 | 第27页 |
·纳米颗粒性质表征 | 第27-28页 |
·毒性实验 | 第28页 |
·纳米颗粒与细菌的直接接触 | 第28-29页 |
·颗粒与滤液毒性的区别 | 第29页 |
·光催化ROS与胞内ROS测定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0-39页 |
·纳米颗粒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30-32页 |
·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 | 第32-33页 |
·纳米颗粒毒性机理 | 第33-39页 |
3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不同培养基中nano-ZnO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及机理 | 第40-58页 |
1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介质中nano-ZnO的性质表征 | 第42-43页 |
·溶解锌浓度测定和形态分析 | 第43页 |
·毒性实验 | 第43-44页 |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4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4-57页 |
·培养基成分对nano-ZnO性质的影响 | 第44-51页 |
·培养基成分对nano-ZnO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51-57页 |
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天然水化学性质对nano-ZnO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58-76页 |
1 实验部分 | 第58-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天然水化学性质对nano-ZnO毒性的影响 | 第59页 |
·模拟淡水和天然水中nano-ZnO的毒性 | 第59-6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0-74页 |
·天然水化学性质对nano-ZnO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60-69页 |
·模拟淡水和天然水对nano-ZnO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69-74页 |
3 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共存污染物对nano-ZnO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76-92页 |
1 实验部分 | 第77-78页 |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纳米颗粒性质表征 | 第77页 |
·共存纳米颗粒对nano-ZnO毒性的影响 | 第77页 |
·表面活性剂对nano-ZnO毒性的影响 | 第77-78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8-90页 |
·共存污染物对纳米颗粒水力学直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 | 第78-83页 |
·共存纳米颗粒对nano-ZnO大肠杆菌毒性影响及机理 | 第83-85页 |
·表面活性剂对nano-ZnO大肠杆菌毒性影响及机理 | 第85-90页 |
3 小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2-96页 |
1 结论 | 第92-93页 |
·典型氧化物纳米颗粒对大肠杆菌的毒性效应和机理 | 第92页 |
·水化学性质对nano-ZnO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92-93页 |
·共存污染物对nano-ZnO大肠杆菌毒性的影响及机理 | 第93页 |
2 创新点 | 第93-94页 |
3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