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抗菌素论文

基于IRES的双顺反子结构在顶头孢霉中的表达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4-5页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20-2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1-31页
    1.1 真菌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第21-25页
        1.1.1 工业微生物的发展及重要性第21页
        1.1.2 真菌在生物化工和生物医药中的重要性第21页
        1.1.3 丝状真菌在基因改造过程中的问题第21-22页
        1.1.4 巴斯德毕赤酵母第22-23页
        1.1.5 头孢菌素C第23页
        1.1.6 顶头孢霉第23-25页
    1.2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第25-26页
        1.2.1 IRES的来源及功能第25页
        1.2.2 IRES的应用第25-26页
    1.3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第26-27页
        1.3.1 VHb的发现第26页
        1.3.2 VHb基因的应用第26-27页
    1.4 CPC酰化酶基因第27页
    1.5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第27-28页
        1.5.1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的机制第27-28页
        1.5.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转化第28页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8-29页
    1.7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材料、试剂与方法第31-39页
    2.1 引论第31页
    2.2 材料与试剂第31-39页
        2.2.1 质粒及菌株第31-32页
        2.2.2 培养基第32-33页
        2.2.3 抗生素第33-34页
        2.2.4 工具酶第34-35页
        2.2.5 试剂盒、常用试剂第35页
        2.2.6 仪器设备第35页
        2.2.7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第35页
        2.2.8 杯碟法分析法第35-36页
        2.2.9 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第36-37页
        2.2.10 专业软件第37-39页
第三章 IRES在毕赤酵母中的功能验证第39-51页
    3.1 引论第39页
    3.2 材料与试剂第39-40页
        3.2.1 质粒与菌株第39页
        3.2.2 培养基第39-40页
        3.2.3 酶与试剂盒第40页
    3.3 实验方法第40-47页
        3.3.1 用于毕赤酵母转化的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0-43页
        3.3.2 重组质粒pPIC02-vIh转化毕赤酵母第43-47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7-50页
        3.4.1 质粒pPIC02-vIh的菌落PCR验证实验结果第47页
        3.4.2 毕赤酵母重组菌的筛选及验证第47-48页
        3.4.3 毕赤酵母重组菌的蛋白表达第48-49页
        3.4.4 毕赤酵母重组菌外源基因稳定性的研究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vgb基因对顶头孢霉的转化第51-65页
    4.1 引论第51页
    4.2 材料与试剂第51-52页
        4.2.1 质粒与菌株第51-52页
        4.2.2 培养基第52页
        4.2.3 酶与试剂盒第52页
    4.3 实验方法第52-58页
        4.3.1 质粒pBI121-vIh的构建第52-54页
        4.3.2 质粒pBI121-vIh的验证第54-56页
        4.3.3 根癌农杆菌LBA4404的转化及验证第56-57页
        4.3.4 根癌农杆菌LBA4404对头孢噻肟钠敏感性研究第57页
        4.3.5 顶头孢霉对潮霉素B敏感性研究第57页
        4.3.6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顶头孢霉的转化第57-58页
        4.3.7 顶头孢霉重组菌的验证第58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8-64页
        4.4.0 载体pBI121和质粒pDH25-vIh的双酶切结果第58-59页
        4.4.1 pBI121与片段第一次连接验证第59页
        4.4.2 重组质粒pBI121-vIh的菌落PCR验证第59-60页
        4.4.3 重组质粒pBI121-vIh的酶切验证第60页
        4.4.4 根癌农杆菌LBA4404对头孢噻肟钠敏感性研究结果第60-61页
        4.4.5 顶头孢霉对潮霉素B敏感性研究结果第61-63页
        4.4.6 三种共培养方式的转化结果第63页
        4.4.7 顶头孢霉重组菌的PCR验证第63-64页
    4.6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五章 顶头孢霉重组菌的初筛及耐氧性实验第65-75页
    5.1 引论第65页
    5.2 材料与试剂第65-66页
        5.2.1 菌株第65页
        5.2.2 培养基第65页
        5.2.3 试剂盒第65-66页
    5.3 实验方法第66-68页
        5.3.1 顶头孢霉重组菌的初步筛选第66-67页
        5.3.2 顶头孢霉重组菌在YPS培养基中发酵产物的分析第67页
        5.3.3 顶头孢霉重组菌在发酵培养基中发酵产物的分析第67页
        5.3.4 顶头孢霉重组菌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研究第67-68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8-72页
        5.4.1 顶头孢霉重组菌的初步筛选第68-69页
        5.4.2 顶头孢霉在YPS培养基中的发酵第69-70页
        5.4.3 顶头孢霉在发酵培养基中的发酵第70-72页
    5.5 顶头孢霉重组菌外源基因稳定性的研究第72-73页
    5.6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产7-氨基头孢烷酸的顶头孢霉菌株的初步构建第75-91页
    6.1 引论第75页
    6.2 材料与试剂第75-76页
        6.2.1 菌株第75页
        6.2.2 培养基第75页
        6.2.3 试剂盒第75-76页
    6.3 实验方法第76-83页
        6.3.1 双酶切法构建重组质粒pBI121-sCPCAcy-IRES-hph第76-78页
        6.3.2 In-Fusion法构建重组质粒pBI121-sCPCAcy-IRES-hph第78-81页
        6.3.3 Gibson法构建重组质粒pBI121-sCPCAcy-IRES-hph第81-83页
    6.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89页
        6.4.1 双酶切法构建重组质粒pBI121-sCPCAcy-IRES-hph第83-85页
        6.4.2 In-Fusion法构建重组质粒pBI121-sCPCAcy-IRES-hph第85-87页
        6.4.3 Gibson法构建重组质粒pBI121-sCPCAcy-IRES-hph第87-88页
        6.4.4 几种连接方法的比较第88-89页
    6.5 本章小结第89-91页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第91-93页
    7.1 结论第91-92页
    7.2 展望第92-93页
参考文献第93-97页
附录第97-105页
    附录A 化学试剂及药品第97-98页
    附录B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第98-99页
    附录C 真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第99-100页
    附录D 质粒或连接产物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第100-101页
    附录E 大肠杆菌菌落PCR方法第101-102页
    附录F SDS聚丙烯酰胺蛋白电泳(SDS-PAGE)第102-103页
    附录G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103-105页
致谢第105-107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7-109页
作者及导师简介第109-110页
附件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中地区冬小麦水氮产量效应及其产差分析
下一篇:芳基脒类化合物的合成与农用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