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混凝土高温性能研究进展 | 第13-23页 |
1.2.1 表观形貌 | 第13-15页 |
1.2.2 弹性模量与应变 | 第15-17页 |
1.2.3 拉压试验 | 第17-19页 |
1.2.4 冷却方式与静置时间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19-21页 |
1.2.5 热力学性能研究 | 第21-23页 |
1.3 高温作用机理分析 | 第23-24页 |
1.4 提高混凝土高温性能的措施 | 第24-27页 |
1.4.1 加入增强纤维的混凝土的高温性能 | 第24-26页 |
1.4.2 改变胶凝材料组分的混凝土的性能 | 第26-27页 |
1.4.3 增强储存核废料的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 | 第27页 |
1.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8-30页 |
第2章 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 第30-44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 | 第30-31页 |
2.3 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 第31-33页 |
2.3.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 第32页 |
2.3.2 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 | 第32-33页 |
2.4 增强纤维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33-40页 |
2.4.1 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33-38页 |
2.4.2 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的影响 | 第38-39页 |
2.4.3 纤维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及改进措施 | 第39-40页 |
2.5 粉煤灰对混凝土的使用价值 | 第40-41页 |
2.6 混凝土渗透机理分析 | 第41-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3章 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正交试验 | 第44-80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试验概况 | 第44-49页 |
3.2.1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 第44-45页 |
3.2.2 试验原材料 | 第45-46页 |
3.2.3 正交化配合比设计 | 第46-48页 |
3.2.4 试件设计与升温机制 | 第48-49页 |
3.3 坍落度的测试 | 第49-53页 |
3.3.1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50-52页 |
3.3.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3.4 抗压试验 | 第53-57页 |
3.4.1 测试方法及数据 | 第53-54页 |
3.4.2 极差分析 | 第54-55页 |
3.4.3 方差分析 | 第55页 |
3.4.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57页 |
3.5 抗渗试验 | 第57-63页 |
3.5.1 测试方法及数据 | 第58-60页 |
3.5.2 极差分析 | 第60-61页 |
3.5.3 方差分析 | 第61-62页 |
3.5.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3.6 弯曲韧性试验 | 第63-75页 |
3.6.1 测试方法 | 第64-66页 |
3.6.2 试验设备及数据 | 第66-68页 |
3.6.3 极差分析 | 第68-70页 |
3.6.4 方差分析 | 第70-72页 |
3.6.5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3.7 断裂能的测试 | 第75-78页 |
3.7.1 测试方法及数据 | 第75-76页 |
3.7.2 极差分析 | 第76-77页 |
3.7.3 方差分析 | 第77-78页 |
3.7.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纤维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调优试验 | 第80-96页 |
4.1 引言 | 第80页 |
4.2 混凝土配合比的调整 | 第80-82页 |
4.3 坍落度及抗压试验 | 第82-84页 |
4.4 抗渗试验 | 第84-89页 |
4.4.1 抗渗高度及结果分析 | 第84-85页 |
4.4.2 抗渗性能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 第85-86页 |
4.4.3 渗透系数及结果分析 | 第86-89页 |
4.5 弯曲性能试验 | 第89-94页 |
4.5.1 弯曲韧性及结果分析 | 第89-92页 |
4.5.2 断裂能及结果分析 | 第92-9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5章 混凝土圆柱体内部温度场测试与模拟 | 第96-112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混凝土圆柱体温度场的试验测试 | 第96-103页 |
5.2.1 试验准备 | 第96-98页 |
5.2.2 温度仪表原理简介 | 第98-100页 |
5.2.3 试验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100-103页 |
5.3 混凝土圆柱体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103-111页 |
5.3.1 热传导的基本假定 | 第103页 |
5.3.2 热力学参数的选取 | 第103-105页 |
5.3.3 加载方式的选择 | 第105-107页 |
5.3.4 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107-11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6章 稳定温度场中圆筒的热应力分析 | 第112-130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轴对称稳定温度场中热应力的解法思想及基本方程 | 第112-114页 |
6.3 轴向温度有变化的轴对称稳定温度场产生的热应力 | 第114-124页 |
6.3.1 轴向温度为指数函数时圆筒的热应力 | 第115-119页 |
6.3.2 轴向温度为三角函数时圆筒的热应力 | 第119-121页 |
6.3.3 表面温度为z任意函数时圆筒的热应力 | 第121-124页 |
6.4 圆柱体热应力算例 | 第124-128页 |
6.4.1 温度场的确定 | 第124-125页 |
6.4.2 热应力的求解 | 第125-12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0-132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30-131页 |
7.2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2-144页 |
作者简介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