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汽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汽油机声学性能研究及优化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目录第9-14页
1 绪论第14-28页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14-1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5页
        1.2.1 、内燃机噪声控制的发展历程第19-20页
        1.2.2 、发动机振动噪声识别与分析第20-22页
        1.2.3 、发动机振动噪声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5-28页
2 汽油机声学性能的试验研究第28-46页
    2.1 、概述第28页
    2.2 、主要声学试验介绍第28-35页
        2.2.1 、9点声功率测试第28-29页
        2.2.2 、5点声功率测试第29-30页
        2.2.3 、表面振动速度测量法第30-31页
        2.2.4 、声强法噪声源识别技术第31-34页
        2.2.5 、波束形成法噪声源识别技术第34-35页
    2.3 、某缸内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9点声功率测试第35-39页
        2.3.1 、9点声功率测试条件第35页
        2.3.2 、9点声功率测试理论与方法第35-37页
        2.3.3 、9点声功率测试结果第37-39页
    2.4 、某缸内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5点声功率测试第39-41页
        2.4.1 、5点声功率测试条件第39页
        2.4.2 、5点声功率测试理论与方法第39-40页
        2.4.3 、5点声功率测试结果第40-41页
    2.5 、5点与9点声功率测试在缸内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上的差异分析第41-43页
    2.6 、本章小结第43-46页
3 汽油机燃烧噪声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第46-72页
    3.1 、概述第46页
    3.2 、燃烧噪声定义与理论第46-51页
        3.2.1 、燃烧噪声定义第46-47页
        3.2.2 、燃烧噪声理论第47-51页
    3.3 、汽油机燃烧噪声影响因素第51-57页
        3.3.1 、点火提前角第51-52页
        3.3.2 、喷油相位第52-53页
        3.3.3 、喷油量第53-54页
        3.3.4 、油品第54-55页
        3.3.5 、负荷第55-56页
        3.3.6 、其他影响因素第56-57页
    3.4 、某缸内直喷增压汽油机燃烧噪声试验研究第57-69页
        3.4.1 、试验条件第57-58页
        3.4.2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58-59页
        3.4.3 、点火相位对燃烧噪声的影响研究第59-62页
        3.4.4 、喷油相位对燃烧噪声的影响研究第62-65页
        3.4.5 、喷油量对燃烧噪声的影响研究第65-67页
        3.4.6 、油品对燃烧噪声的影响研究第67-68页
        3.4.7 、负荷对燃烧噪声的影响研究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2页
4 缸内直喷涡轮增压汽油机的燃烧噪声优化研究第72-100页
    4.1 、概述第72页
    4.2 、试验条件第72-73页
    4.3 、试验内容与方法第73页
    4.4 、汽油机衰减曲线的研究及其在燃烧噪声优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第73-82页
        4.4.1 、衰减曲线的概述第73-75页
        4.4.2 、汽油机衰减曲线的频率分布研究第75-78页
        4.4.3 、汽油机衰减曲线的转速分布研究第78-82页
    4.5 、结合汽油机衰减曲线的燃烧噪声优化方法第82-84页
        4.5.1 、利用衰减曲线快速预测发动机噪声的优化思路第82页
        4.5.2 、缸内爆发压力信号与发动机辐射噪声关系分析第82-84页
        4.5.3 、优化方法介绍第84页
    4.6 、燃烧噪声优化结果分析第84-94页
        4.6.1 、点火相位优化与分析第84-88页
        4.6.2 、喷油相位优化与分析第88-91页
        4.6.3 、喷油量优化与分析第91-94页
    4.7 、多变量优化结果第94-96页
    4.8 、本章小结第96-100页
5 基于多体动力学的汽油机振动声学性能仿真分析第100-122页
    5.1 、概述第100-101页
    5.2 、结构有限元动态特性分析第101-107页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01-102页
        5.2.2 、各部件动态特性分析与对比第102-106页
        5.2.3 、动力总成动态特性分析与对比第106-107页
    5.3 、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与分析第107-115页
        5.3.1 、多体动力学方法理论与方法第107-108页
        5.3.2 、多体动力学模型各部件联接第108-112页
        5.3.3 、多体动力学模型外部载荷第112-114页
        5.3.4 、整机多体动力学模型建立第114-115页
    5.4 、发动机动态振动响应分析第115-119页
        5.4.1 、频率响应分析第115-116页
        5.4.2 、主要部件表面振动速度测试第116-118页
        5.4.3 、主要部件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第118-119页
    5.5 、发动机结构辐射噪声分析第119-120页
        5.5.1 、边界元方法在声学预测中的应用第119页
        5.5.2 、表面辐射噪声结果预测第119-120页
    5.6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6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的汽油机振动声学性能优化研究第122-140页
    6.1 、概述第122页
    6.2 、主要部件振动声学性能分析第122-126页
        6.2.1 、缸盖罩振动声学性能分析第122-123页
        6.2.2 、油底壳振动声学性能分析第123-124页
        6.2.3 、缸体的振动声学性能分析第124-125页
        6.2.4 、前悬置支架振动性能分析第125-126页
    6.3 、发动机部件的振动声学结构优化第126-135页
        6.3.1 、优化方法与思路第126页
        6.3.2 、缸盖罩的结构优化第126-130页
        6.3.3 、油底壳的结构优化第130-132页
        6.3.4 、缸体的结构优化第132-134页
        6.3.5 、前悬置支架的结构优化第134-135页
    6.4 、发动机振动声学性能优化效果第135-137页
        6.4.1 、整机振动声学性能优化效果第135-136页
        6.4.2 、整机振动声学性能试验验证第136-137页
    6.5 、本章小结第137-140页
7 新型汽油机结构件的低噪声设计与性能分析第140-158页
    7.1 、概述第140-141页
    7.2 、新型低噪声结构件设计介绍第141-152页
        7.2.1 、新型缸盖罩设计介绍第141-145页
        7.2.2 、新型进气歧管设计介绍第145-147页
        7.2.3 、新型正时链壳设计介绍第147-149页
        7.2.4 、新型油底壳设计介绍第149-152页
    7.3 、新型油底壳低噪声结构设计仿真分析第152-156页
        7.3.1 、新型油底壳有限元建模第152-153页
        7.3.2 、新型油底壳模态计算分析第153-154页
        7.3.3 、新型油底壳振动声学性能计算第154-155页
        7.3.4 、新型油底壳振动声学性能分析第155-156页
    7.4 、本章小结第156-158页
8 全文总结第158-166页
    8.1 研究成果和结论第158-164页
    8.2 、创新点第164页
    8.3 、研究展望第164-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6页
作者简历第176页
教育经历第17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7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6-177页

论文共1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
下一篇:复杂多相湍流燃烧的直接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