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软件论文--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论文--软件工程论文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2页
    1.1 背景介绍第9页
    1.2 研究内容第9-10页
    1.3 论文组织结构第10页
    1.4 本文涉及的专业术语第10-12页
第二章 集群管理平台的理论基础第12-17页
    2.1 集群平台第12-14页
        2.1.1 集群平台概述第12页
        2.1.2 集群平台的特征第12-13页
        2.1.3 集群平台的发展第13-14页
    2.2 集群管理平台第14-17页
        2.2.1 集群管理平台概述第14页
        2.2.2 集群管理平台的通用功能第14-15页
        2.2.3 集群管理平台产品综述第15-16页
        2.2.4 集群管理平台的发展趋势第16-17页
第三章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功能和目标第17-27页
    3.1 WEB服务器集群Webjoin第17-23页
        3.1.1 Webjoin集群简介第17-18页
        3.1.2 Webjoin集群架构第18-22页
        3.1.3 Webjoin主要应用场景第22-23页
    3.2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需求第23-24页
    3.3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第24-25页
        3.3.1 集群节点的管理第24页
        3.3.2 集群节点的自动化部署第24页
        3.3.3 集群节点的生命周期管理第24页
        3.3.4 集群上的WEB应用管理第24页
        3.3.5 WEB应用的自动化部署第24-25页
        3.3.6 WEB应用的生命周期管理第25页
        3.3.7 集群平台的配置管理第25页
        3.3.8 集群平台的日志管理第25页
    3.4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目标第25-27页
第四章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体系结构第27-33页
    4.1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逻辑结构第27-28页
        4.1.1 管理界面第27页
        4.1.2 核心控制模块(Director)第27-28页
        4.1.3 消息中间件(Nats)第28页
        4.1.4 信息数据库(Data Base)第28页
        4.1.5 持久化存储(Blob Store)第28页
        4.1.6 子节点代理(Agent)第28页
    4.2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第28-33页
        4.2.1 Webjoin集群节点管理子系统第29-30页
        4.2.2 WEB应用管理子系统第30-31页
        4.2.3 Webjoin 集群配置和日志管理子系统第31-33页
第五章 Webjoin 集群管理平台核心模块的实现第33-51页
    5.1 关键技术第33-39页
        5.1.1 资源的灵活分配第33-34页
        5.1.2 应用的资源隔离第34-36页
        5.1.3 异步事件模型第36-39页
    5.2 Webjoin集群子节点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第39-45页
        5.2.1 准备目标机器信息第39-40页
        5.2.2 修改集群配置第40-42页
        5.2.3 自动化部署第42-45页
    5.3 WEB应用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第45-48页
        5.3.1 应用管理第45-46页
        5.3.2 源码包处理第46-47页
        5.3.3 部署运行应用第47-48页
    5.4 Webjoin集群配置和日志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第48-51页
第六章 Webjoin集群管理平台的系统测试第51-58页
    6.1 测试环境第51-52页
    6.2 系统测试方案第52页
    6.3 系统功能测试第52-56页
        6.3.1 Webjoin 集群节点自动化部署和管理的测试第52-53页
        6.3.2 Webjoin集群上的WEB应用部署和管理的测试第53-54页
        6.3.3 Webjoin集群配置管理的测试第54-55页
        6.3.4 Webjoin集群日志管理的测试第55页
        6.3.5 测试结果分析第55-56页
    6.4 系统性能测试第56-58页
        6.4.1 高可用性测试第56页
        6.4.2 高性能测试第56-58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7.1 论文工作总结第58-59页
    7.2 论文未来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电网环境效益研究
下一篇:我国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的效益分析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