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1.1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简介 | 第11页 | 
| 1.2 玉米大斑病概述 | 第11-16页 | 
| 1.2.1 国内玉米大斑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3页 | 
| 1.2.2 国内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历程概述 | 第13-15页 | 
| 1.2.3 国外玉米大斑病危害及生理小种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1.3 玉米大斑病抗病材料筛选 | 第16-17页 | 
| 1.4 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的单孢分离 | 第17-18页 | 
| 1.4.1 挑针转移法 | 第18页 | 
| 1.4.2 震落法 | 第18页 | 
| 1.4.3 单孢分离新方法 | 第18页 | 
| 1.5 大斑病生理小种的鉴别方法 | 第18-19页 | 
| 1.5.1 鉴别寄主技术 | 第19页 | 
| 1.5.2 同工酶谱分析大斑病生理小种技术 | 第19页 | 
| 1.5.3 血清学鉴定大斑病生理小种技术 | 第19页 |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1.6.1 总体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1.6.2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 1.6.3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1.7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黑龙江省北部大斑病菌分离及生理小种鉴定 | 第22-30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 2.1.1 菌株来源 | 第22-23页 | 
| 2.1.2 培养基制备 | 第23页 | 
| 2.1.3 供试鉴别寄主 | 第23页 | 
| 2.1.4 大斑病菌分离 | 第23-24页 | 
| 2.1.5 大斑病菌株纯化 | 第24页 | 
| 2.1.6 玉米大斑病菌悬浮液孢子制备 | 第24页 | 
| 2.1.7 生理小种鉴定 | 第24页 | 
| 2.1.8 寄主病斑鉴定标准 | 第24页 | 
| 2.1.9 生理小种命名 | 第24-25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 2.2.1 玉米大斑病病斑特征 | 第25-26页 | 
| 2.2.2 PDA 培养基上的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形态 | 第26页 | 
| 2.2.3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 第26-28页 | 
| 2.2.4 生理小种的毒力分析 | 第28-29页 | 
| 2.2.5 生理小种的区域分布特点 | 第29页 |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玉米抗大斑病种质的抗性基因推导 | 第30-37页 | 
| 3.1 材料方法 | 第30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 3.1.2 玉米大斑病菌菌种 | 第30页 | 
| 3.1.3 培养基制备 | 第30页 | 
| 3.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 3.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 第30页 | 
| 3.2.2 幼苗准备 | 第30-31页 | 
| 3.2.3 接种鉴定 | 第31页 | 
| 3.2.4 玉米大斑病病情级别评价标准 | 第31页 | 
| 3.2.5 基因鉴定方法 | 第31页 |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3.3.1 玉米资源对大斑病 2 个生理小种抗性鉴定结果 | 第31-36页 | 
| 3.3.2 玉米资源资源携带抗性基因分析 | 第36页 | 
| 3.4 讨论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研究区域生产田大斑病发生调查与分析 | 第37-42页 | 
| 4.1 大斑病症状及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 4.1.1 玉米大斑病症状 | 第37页 | 
| 4.1.2 玉米大斑病病情级别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0页 | 
| 4.2.1 病样采集区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2012 年) | 第38-39页 | 
| 4.2.2 病样采集区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2013 年) | 第39-40页 | 
| 4.3 讨论 | 第40-42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 致谢 | 第47-48页 | 
| 作者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