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沉积物中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研究进展 | 第11-54页 |
1.1 污染的海洋沉积物 | 第12-16页 |
1.1.1 沉积物污染的表现形式 | 第12-13页 |
1.1.2 沉积物污染的严重性 | 第13-16页 |
1.2 沉积物中金属结合的类型 | 第16-27页 |
1.2.1 沉积物中化学相的分类 | 第16-17页 |
1.2.2 矿物碎屑中的重金属 | 第17页 |
1.2.3 重金属沉淀 | 第17-19页 |
1.2.4 阳离子的交换与吸附 | 第19-20页 |
1.2.5 水合铁锰氧化物和硫化铁上的吸附与共沉淀 | 第20-24页 |
1.2.6 金属和有机物的结合 | 第24-27页 |
1.3 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 | 第27-36页 |
1.3.1 咸水与沉积物的相互作用 | 第28-30页 |
1.3.2 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和金属的释放 | 第30-35页 |
1.3.3 因微生物活动引起的重金属释放 | 第35-36页 |
1.4 基于生物可利用性的沉积物金属质量评估方法 | 第36-42页 |
1.4.1 基于生物毒性的方法 | 第37-38页 |
1.4.2 生物群落法 | 第38页 |
1.4.3 生物蓄积实验 | 第38页 |
1.4.4 化学浓度与生物响应耦合法 | 第38-39页 |
1.4.5 基于平衡分配理论的方法 | 第39-42页 |
1.5 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第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2 酸挥发性硫化物对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研究 | 第54-9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7页 |
2.1.1 实验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5-56页 |
2.1.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56-60页 |
2.1.3 沉积物的有毒金属加标技术 | 第60页 |
2.1.4 间隙水的采集及测定技术 | 第60-61页 |
2.1.5 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及同步萃取金属(SEM)的测定 | 第61-63页 |
2.1.6 沉积物的粒度测定方法 | 第63页 |
2.1.7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测定方法 | 第63页 |
2.1.8 有毒金属加标沉积物的急性毒性检验方法 | 第63-6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67-87页 |
2.2.1 沉积物的特征参数测定 | 第67页 |
2.2.2 间隙水中金属浓度对沉积物加标量的响应 | 第67-71页 |
2.2.3 硫化物影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地球化学解释 | 第71-75页 |
2.2.4 AVS对有毒金属Cu化学活性的影响 | 第75-77页 |
2.2.5 沉积物金属生物可利用性评价参数的确定 | 第77-80页 |
2.2.6 日本大螯蜚(G.japonica)的生物急性毒性检验 | 第80-82页 |
2.2.7 间隙水中Fe~(2+)浓度与有毒金属浓度的关系 | 第82页 |
2.2.8 不同区域沉积物中AVS对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82-83页 |
2.2.9 不同季节沉积物中AVS对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83-87页 |
2.3 小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3 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沉积物中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94-111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3.1.1 研究区域 | 第95页 |
3.1.2 沉积物的采集 | 第95-96页 |
3.1.3 人工沉积物的配制及有毒金属加标方法 | 第96页 |
3.1.4 金属和AVS含量的测定 | 第96-97页 |
3.1.5 粘土和有机质的测定 | 第9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7页 |
3.2.1 沉积物的特征参数测定 | 第97页 |
3.2.2 粘土矿物影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地球化学解释 | 第97-99页 |
3.2.3 沉积物中粘土含量对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99-102页 |
3.2.4 有机质影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地球化学解释 | 第102-104页 |
3.2.5 有机质对Cd和Cu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104-107页 |
3.3 小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4 锦州湾现场验证实验 | 第111-121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112页 |
4.2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第112-113页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113-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1页 |
5 结论、创新点和建议 | 第121-124页 |
5.1 结论 | 第121-122页 |
5.2 创新点 | 第122页 |
5.3 建议 | 第122-124页 |
博士学习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