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南部及其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演化与勘探潜力分析
第一章 前言 | 第6-9页 |
第二章 东北地区中生代区域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 第9-39页 |
第一节 晚古生代与中生代地层的沉积特征 | 第9-16页 |
第二节 构造运动与火山活动 | 第16-21页 |
第三节 区域构造背景及中生代构造区划 | 第21-28页 |
第四节 中生代成盆期与原型盆地划分 | 第28-39页 |
第三章 松辽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分析 | 第39-70页 |
第一节 东北及松嫩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40-43页 |
第二节 松辽盆地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分析 | 第43-49页 |
第三节 松辽盆地形成的动力学过程分析 | 第49-57页 |
第四节 松辽盆地类型及成因的讨论 | 第57-70页 |
第四章 松辽盆地南部深层石油地质基本特征 | 第70-117页 |
第一节 深层构造格局与特征 | 第70-86页 |
第二节 松南深层基本石油地质条件 | 第86-94页 |
第三节 烃源岩 | 第94-100页 |
第四节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100-103页 |
第五节 松南深层油气系统特征 | 第103-111页 |
第六节 松南深层成藏受控因素分析与成藏规律认识 | 第111-117页 |
第五章 松南深层典型断陷石油地质分析 | 第117-155页 |
第一节 十屋断陷盆地的地质概况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十屋断陷盆地构造演化历史 | 第118-123页 |
第三节 十屋断陷盆地深层层序划分及层序地层 | 第123-129页 |
第四节 深层沉积体系及其空间配置 | 第129-138页 |
第五节 十屋断陷含油气系统划分与评价 | 第138-147页 |
第六节 十屋断陷盆地深层成藏模式及有利目标预测 | 第147-15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55-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7-168页 |
论文摘要 | 第168-175页 |
致谢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