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研究--以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绪论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1 中国展览馆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第8页
        1.1.2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的展览馆建设第8-9页
    1.2 展览馆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从建筑学角度对展览馆所做的研究第9页
        1.2.2 从经济学角度对展览馆所做的研究第9-10页
        1.2.3 从艺术学角度对展览馆所做的研究第10页
        1.2.4 从传播学角度对展览馆所做的研究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3.1 发现探索展览馆在传播过程中的 5W因素和传播规律第11页
        1.3.2 对现有传播研究对象做一补充优化第11页
        1.3.3 对主题展览馆的未来发展做出预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第11页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第11-12页
        1.4.1 五W视角下的主题展览馆分析第11-12页
        1.4.2 理论与实践契合第12页
    1.5 核心概念第12-15页
        1.5.1 展览馆概念梳理第12-13页
        1.5.2 主题展览馆概念提取第13-14页
        1.5.3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简介第14-15页
第二章:主题展览馆的传播主体解构第15-19页
    2.1 把控绝对话语权的主题展览馆传播者第15-16页
        2.1.1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者第15页
        2.1.2 银川绿博园主题馆的传播者第15-16页
    2.2 绝对话语权的生产机制:线性传播的视角第16-17页
        2.2.1 主题展览馆绝对话语权的产生:不平衡的馆方权力第16页
        2.2.2 银川绿博园主题馆绝对话语权的产生第16-17页
    2.3 绝对话语权生产的两个环节:先决性合同和主题设置第17-19页
        2.3.1 馆方的主题设置和承建方的框架构建第17页
        2.3.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的合同束缚和主题设置第17-19页
第三章:主题展览馆传播内容解读第19-22页
    3.1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内容具有宣传性第19-20页
        3.1.1 主题展览馆传播内容与正面宣传存在相似情况第19页
        3.1.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传播内容的宣传性表现第19-20页
    3.2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内容具有局限性第20页
        3.2.1 主题展览馆必须围绕某一主题进行传播设计第20页
        3.2.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传播内容的局限性表现第20页
    3.3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第20-22页
        3.3.1 主题展览馆对传播内容深度有着较为深刻的要求第20-21页
        3.3.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传播内容的专业深度表现第21-22页
第四章:主题展览馆传播媒介构成第22-28页
    4.1 主题展览馆传播媒介特性第22-24页
        4.1.1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媒介实时传播面窄第22页
        4.1.2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媒介存在不间断性传播第22页
        4.1.3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媒介具有唯一对应性第22页
        4.1.4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媒介具有系统联动的特性第22-23页
        4.1.5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媒介具有互动体验性第23页
        4.1.6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中传播媒介的特性表现第23-24页
    4.2 主题展览馆传播媒介种类第24-28页
        4.2.1 主题展览馆中的图文展板第24-25页
        4.2.2 主题展览馆中的场景还原第25页
        4.2.3 主题展览馆中的实物展示第25页
        4.2.4 主题展览馆中的沙盘第25页
        4.2.5 主题展览馆中的视频影像第25页
        4.2.6 主题展览馆中的互动游戏第25-26页
        4.2.7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中的传播媒介种类第26-28页
第五章:主题展览馆传播受众分析第28-32页
    5.1 主题展览馆受众构成和动机分析第28-29页
        5.1.1 主题展览馆的受众构成及参观动机分析第28页
        5.1.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的受众构成和参观动机第28-29页
    5.2 主题展览馆受众的参观流线第29-30页
        5.2.1 主题展览馆中的普通流线和VIP流线第29页
        5.2.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的参观流线构成第29-30页
    5.3 主题展览馆受众的三分钟热度行为第30-32页
        5.3.1 主题展览馆受众的三分钟热度行为分析第30页
        5.3.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受众的三分钟热度行为分析第30-32页
第六章: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评估第32-43页
    6.1 主题展览馆传播的效果第32-33页
        6.1.1 主题展览馆的传播效果界定第32-33页
        6.1.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第33页
    6.2 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第33-41页
        6.2.1 初探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和方法第33-34页
        6.2.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评估第34-41页
    6.3 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评估的注意事项第41-43页
        6.3.1 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的评估中的特殊事项第41-42页
        6.3.2 银川绿博园主题展览馆传播效果评估中需要特殊关注的部分第42-43页
第七章:未来主题展览馆传播趋势预估及建议第43-45页
    7.1 未来主题展览馆的传播趋势预估第43-44页
        7.1.1 VR技术或成主题展览馆中的多媒体展项的核心技术第43页
        7.1.2 传播主体和传播受众将会发生革命性变革第43-44页
    7.2 未来主题展览馆的传播建议第44-45页
        7.2.1 减少“头大身子小”现象,提高使用效率第44页
        7.2.2 加强与主流媒体的配合,稳定主题展览馆的曝光率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附件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12-2016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中国形象研究
下一篇:我国真人秀电视节目的叙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