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枕具研究--以唐至宋元时代为中心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陶瓷枕具研究概述 | 第15-18页 |
一、著作类 | 第15-17页 |
二、论文类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 第19-20页 |
注释 | 第20-23页 |
第二章 陶瓷枕具的类型学分析 | 第23-59页 |
第一节 分类设想和方式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唐代陶瓷枕具 | 第26-33页 |
一、三彩 | 第26-27页 |
二、青(灰)釉 | 第27-28页 |
三、黄釉 | 第28-29页 |
四、绿釉 | 第29页 |
五、白釉 | 第29页 |
六、酱釉 | 第29-30页 |
七、芥末釉 | 第30页 |
八、褐黄釉 | 第30页 |
九、灰白釉 | 第30页 |
十、黑釉 | 第30-31页 |
十一、绞胎 | 第31-32页 |
十二、其他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宋代陶瓷枕具 | 第33-42页 |
一、绞胎器 | 第33页 |
二、绿釉 | 第33-34页 |
三、白釉 | 第34-39页 |
四、牙色釉 | 第39页 |
五、黄釉 | 第39页 |
六、青釉 | 第39-40页 |
七、白褐釉 | 第40-41页 |
八、黑釉 | 第41页 |
九、多彩釉 | 第41页 |
十、三彩 | 第41-42页 |
十一、素胎 | 第42页 |
第四节 辽代陶瓷枕具 | 第42-43页 |
一、白釉 | 第42-43页 |
二、黄釉 | 第43页 |
第五节 金代陶瓷枕具 | 第43-48页 |
一、白釉 | 第43-46页 |
二、绿釉 | 第46-47页 |
三、青釉 | 第47页 |
四、黄绿釉 | 第47页 |
五、三彩 | 第47-48页 |
六、素胎 | 第48页 |
第六节 元代陶瓷枕具 | 第48-53页 |
一、白釉 | 第48-52页 |
二、青白釉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9页 |
第三章 陶瓷枕具的时空框架 | 第59-74页 |
第一节 陶瓷枕具分期 | 第59-66页 |
一、出现期 | 第59-60页 |
二、发展期 | 第60-63页 |
三、鼎盛期 | 第63-64页 |
四、衰落期 | 第64-65页 |
五、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二节 陶瓷枕具分区 | 第66-73页 |
一、吉州窑口枕具 | 第66-68页 |
二、磁州窑口枕具 | 第68-69页 |
三、定窑口枕具 | 第69-70页 |
四、其他窑口枕具 | 第70页 |
五、小结 | 第70-73页 |
注释 | 第73-74页 |
第四章 陶瓷枕具的生产、使用过程 | 第74-108页 |
第一节 陶瓷枕具的形制 | 第74-79页 |
一、箱形枕 | 第74-77页 |
二、象生枕和象形枕 | 第77-79页 |
第二节 纹饰 | 第79-93页 |
一、人物纹饰 | 第80-84页 |
二、动植物纹饰 | 第84-86页 |
三、文字 | 第86-93页 |
第三节 制作工艺 | 第93-99页 |
一、火候 | 第95页 |
二、气孔 | 第95-96页 |
三、装烧 | 第96页 |
四、装饰技法 | 第96-99页 |
第四节 款识 | 第99-101页 |
一、吉州窑瓷枕的款识 | 第99-100页 |
二、磁州窑的姓名款戳记 | 第100-101页 |
第五节 陶瓷枕具的使用过程 | 第101-106页 |
一、陶瓷枕具的功能 | 第101-104页 |
二、贸易与交流 | 第104-106页 |
注释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陶瓷枕具的转型过程及价值分析 | 第108-118页 |
第一节 衰落过程 | 第108-110页 |
第二节 转型过程及文化传承 | 第110-117页 |
一、陶瓷枕具的艺术和科技价值 | 第110-112页 |
二、陶瓷枕具的社会人文价值 | 第112-113页 |
三、陶瓷枕具的学术价值 | 第113页 |
四、陶瓷枕具的收藏现象 | 第113-115页 |
五、文物收藏与保护、利用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注释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118-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附表一 出土陶瓷枕具一览表 | 第129-143页 |
附表二 传世陶瓷枕具一览表 | 第143-155页 |
附图一 彩色图版 | 第155-162页 |
后记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