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山地旅游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5-16页 |
2.1.1 山地 | 第15页 |
2.1.2 山地旅游 | 第15-16页 |
2.1.3 山地旅游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6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6-17页 |
2.2.3 区域开发理论 | 第17页 |
2.2.4 资源禀赋理论 | 第17-18页 |
2.2.5 区域竞争与合作理论 | 第18-19页 |
3 通化市山地旅游环境分析 | 第19-22页 |
3.1 山地旅游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 第19-20页 |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 第19-20页 |
3.1.2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0页 |
3.2 山地旅游人文环境分析 | 第20-21页 |
3.3 山地旅游需求环境分析 | 第21页 |
3.4 山地旅游政策环境分析 | 第21-22页 |
4 通化市山地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 第22-37页 |
4.1 通化市山地旅游资源分析 | 第22-32页 |
4.1.1 山地旅游资源分类 | 第22-24页 |
4.1.2 山地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 第24-25页 |
4.1.3 山地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 第25-32页 |
4.2 通化市山地旅游发展特征 | 第32-34页 |
4.2.1 山地旅游迅速发展,旅游规模不断壮大 | 第32-33页 |
4.2.2 国际知名度明显提高,入境游客增多 | 第33页 |
4.2.3 不断丰富山地旅游产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 第33-34页 |
4.2.4 受气候影响,旅游淡旺季明显 | 第34页 |
4.3 通化市山地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34-37页 |
4.3.1 山地旅游开发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 第34-35页 |
4.3.2 山地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缺乏有型载体支撑 | 第35页 |
4.3.3 缺乏旅游合作协调机制,旅游竞争大于合作 | 第35页 |
4.3.4 基础设施薄弱,区内相互联系不畅 | 第35-37页 |
5 通化市山地旅游特色化开发途径 | 第37-47页 |
5.1 山地旅游特色化开发模式与空间选择 | 第37-41页 |
5.1.1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第37-38页 |
5.1.2 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 第38页 |
5.1.3 文化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 | 第38-39页 |
5.1.4 山地运动体验旅游开发模式 | 第39-40页 |
5.1.5 山地旅游度假区开发模式 | 第40-41页 |
5.2 山地旅游特色化产品开发 | 第41-43页 |
5.2.1 山地观光旅游产品 | 第41页 |
5.2.2 文化探秘旅游产品 | 第41-42页 |
5.2.3 乡村体验旅游产品 | 第42页 |
5.2.4 山地运动旅游产品 | 第42-43页 |
5.2.5 生态养生旅游产品 | 第43页 |
5.2.6 自驾游 | 第43页 |
5.3 山地旅游特色化市场营销策略 | 第43-45页 |
5.3.1 针对不同地域游客的市场营销策略 | 第44页 |
5.3.2 针对不同年龄段游客的市场营销策略 | 第44-45页 |
5.3.3 针对不同季节的市场营销策略 | 第45页 |
5.4 山地旅游特色化开发与区域协调发展 | 第45-47页 |
5.4.1 山地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 | 第46页 |
5.4.2 地区山地旅游与区域旅游发展相协调 | 第46页 |
5.4.3 旅游开发者利益与社区利益相协调 | 第46页 |
5.4.4 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协调发展 | 第46-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7-48页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