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视阈下的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一、绪论 | 第6-1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6-7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7-11页 |
1.2.1 布尔迪厄与场域理论 | 第7-8页 |
1.2.2 文学场:场域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 第8-9页 |
1.2.3 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4 诺贝尔文学奖报道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二、信仰的生产场:文学场内部的原则 | 第11-14页 |
2.1 理想主义:文学标准的坚守 | 第11-12页 |
2.2 文学评奖:文学价值的再生产 | 第12-14页 |
三、媒介放大镜:权力场中的文学场 | 第14-31页 |
3.1 政治场:文学奖的政治面孔 | 第14-21页 |
3.1.1 诺贝尔文学奖与政治 | 第14-18页 |
3.1.2 文学家与政治事件 | 第18-19页 |
3.1.3 高行健:“不存在”的获奖者 | 第19-21页 |
3.2 文化场:大众文化的挑战 | 第21-26页 |
3.2.1 诺贝尔文学奖的娱乐意味 | 第21-25页 |
3.2.2 莫言:“段子”式狂欢 | 第25-26页 |
3.3 经济场:商品逻辑的侵入 | 第26-31页 |
3.3.1 诺贝尔文学奖的“买卖” | 第26-29页 |
3.3.2 曹乃谦:诺奖评委的市场号召力 | 第29-31页 |
四、媒介微观景观:对具体报道方式的探讨 | 第31-45页 |
4.1 报道的嘉年华文风 | 第33-35页 |
4.1.1 作为文学事件的文学奖 | 第33-34页 |
4.1.2 作为明星的文学家 | 第34-35页 |
4.2 “诺奖情结”的探讨 | 第35-42页 |
4.2.1 两种贬低:“质疑”与“不以为然” | 第36-38页 |
4.2.2 两种安慰:“擦肩而过”与“提名” | 第38-40页 |
4.2.3 有益的延伸: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反思 | 第40-42页 |
4.3 以莫言获奖报道为例:一个魔幻现实主义故事 | 第42-45页 |
4.3.1 聚光灯下的“新星”莫言 | 第42-43页 |
4.3.2 后莫言时代思考诺奖与中国文学 | 第43-45页 |
五、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