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4页 |
1.1 土壤及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6-18页 |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环境风险 | 第16-17页 |
1.1.2 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环境风险 | 第17-18页 |
1.2 重金属的形态 | 第18-21页 |
1.2.1 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化学提取分析技术 | 第18-20页 |
1.2.2 土壤重金属形态的光谱分析技术 | 第20-21页 |
1.3 重金属的界面反应及迁移行为 | 第21-26页 |
1.3.1 重金属在固—液界面的环境行为 | 第21-25页 |
1.3.2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界面的环境行为 | 第25-26页 |
1.3.3 重金属的径向迁移行为 | 第26页 |
1.4 土壤及地下水中重金属修复技术 | 第26-31页 |
1.4.1 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 | 第26-28页 |
1.4.2 地下水重金属修复技术 | 第28-31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1-34页 |
1.5.1 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31-32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供试土壤、修复材料概况 | 第34-43页 |
2.1 供试土壤基本概况 | 第34-36页 |
2.2 修复材料的基本概况 | 第36-40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0-43页 |
第三章 含磷材料、生物炭对土壤中重金属稳定化修复研究 | 第43-55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43-45页 |
3.2.1 含磷材料对Pb、Zn、Cu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实验方案 | 第43-44页 |
3.2.2 含磷材料和生物炭对Pb、Zn、Cd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实验方案 | 第44页 |
3.2.3 主要的评价及分析测试方法 | 第44-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4页 |
3.3.1 含磷材料对Pb、Zn、Cu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效果 | 第45-47页 |
3.3.2 含磷材料、生物炭对Pb、Zn、Cd污染土壤稳定化效果 | 第47-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模拟降雨淋溶对修复后土壤中重金属稳定性的影响 | 第55-69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55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55-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7页 |
4.3.1 模拟降雨淋溶条件下土壤中被固定重金属的径向迁移行为 | 第57-60页 |
4.3.2 模拟降雨淋溶条件下磷材料中的磷元素的径向迁移行为 | 第60-63页 |
4.3.3 模拟降雨淋溶条件下重金属移动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63-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技术及系统中重金属运移行为研究 | 第69-98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69页 |
5.2 联合化学稳定和抽出处理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一体化修复系统的构建 | 第69-70页 |
5.3 实验方案 | 第70-74页 |
5.3.1 一体化处理系统的动态模拟实验 | 第70-73页 |
5.3.2 一体化处理系统的重金属数值模拟参数测定 | 第73-7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4-82页 |
5.4.1 一体化修复系统对模拟污染地下水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 | 第74-78页 |
5.4.2 一体化修复系统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稳定化效果及稳定化机理 | 第78-82页 |
5.5 一体化处理系统中重金属运移的数值模拟 | 第82-96页 |
5.5.1 重金属运移的数值模型 | 第82-84页 |
5.5.2 模型参数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84-91页 |
5.5.3 一体化处理系统中重金属运移的数值模拟 | 第91-9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植物生长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与地下水一体化修复的影响 | 第98-117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98页 |
6.2 实验方案 | 第98-102页 |
6.2.1 概念模型 | 第98页 |
6.2.2 实验步骤及实验装置 | 第98-10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16页 |
6.3.1 植物生物量及重金属累积量评价 | 第102-104页 |
6.3.2 植物生长对一体化修复系统中污染地下水的去除行为的影响 | 第104-110页 |
6.3.3 植物生长对一体化修复系统中滞留于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径向分布与形态分布的影响 | 第110-11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17-118页 |
7.2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特色 | 第118页 |
7.3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