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5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2-22页 |
| 1.2.1 溃坝生命损失及经济损失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7页 |
| 1.2.2 溃坝社会和环境影响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9页 |
| 1.2.3 溃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0页 |
| 1.2.4 集对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分析 | 第20-22页 |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4 章节安排 | 第23-25页 |
| 2 集对分析评价模型的构建 | 第25-41页 |
| 2.1 集对分析理论概述 | 第25页 |
| 2.2 基本概念 | 第25-29页 |
| 2.2.1 集对 | 第25-26页 |
| 2.2.2 联系度 | 第26-27页 |
| 2.2.3 集对势 | 第27-28页 |
| 2.2.4 最大集对势原理 | 第28-29页 |
| 2.3 集对分析理论的特点 | 第29-30页 |
| 2.4 集对分析理论的评价步骤 | 第30-38页 |
| 2.4.1 集对集合的确定 | 第30-31页 |
| 2.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1-34页 |
| 2.4.3 联系度的确定 | 第34-37页 |
| 2.4.4 综合集对势向量计算与评价等级的确定 | 第37-38页 |
| 2.5 集对分析理论应用于溃坝风险后果研究的适用性分析 | 第38-40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3 基于集对分析的溃坝社会影响评价及应用 | 第41-57页 |
| 3.1 概述 | 第41页 |
| 3.2 溃坝社会影响概念 | 第41-42页 |
| 3.3 溃坝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权重确定 | 第42-48页 |
| 3.3.1 溃坝社会影响评价指标确定原则与步骤 | 第42-43页 |
| 3.3.2 溃坝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 | 第43-47页 |
| 3.3.3 溃坝社会影响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7-48页 |
| 3.4 溃坝社会影响评价等级标准的确定 | 第48-50页 |
| 3.5 基于集对分析的溃坝社会影响评价模型 | 第50-52页 |
| 3.6 实例应用 | 第52-56页 |
| 3.6.1 工程概况 | 第52-53页 |
| 3.6.2 刘家台水库溃坝社会影响评价等级 | 第53-55页 |
| 3.6.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4 基于集对分析的溃坝环境影响评价及应用 | 第57-68页 |
| 4.1 概述 | 第57页 |
| 4.2 溃坝环境影响概念 | 第57-58页 |
| 4.3 溃坝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含义 | 第58-61页 |
| 4.4 溃坝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标准 | 第61-62页 |
| 4.5 基于集对分析的溃坝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 第62-63页 |
| 4.6 实例应用 | 第63-67页 |
| 4.6.1 工程概况 | 第63-64页 |
| 4.6.2 沙河集水库溃坝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 第64-67页 |
| 4.6.3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67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5 基于集对分析的溃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及应用 | 第68-77页 |
| 5.1 概述 | 第68页 |
| 5.2 溃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68-69页 |
| 5.3 溃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等级标准 | 第69页 |
| 5.4 基于集对分析的溃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模型 | 第69-71页 |
| 5.5 实例应用 | 第71-76页 |
| 5.5.1 工程概况 | 第72-73页 |
| 5.5.2 江西省5座水库大坝风险后果综合评价等级 | 第73-76页 |
| 5.6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76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 6.2 创新点 | 第78页 |
| 6.3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 一、个人简历 | 第86页 |
| 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86页 |
| 三、在学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及生产项目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