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基于位置服务中的隐私问题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2 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的创新及贡献 | 第14-15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介绍 | 第17-28页 |
2.1 基于位置服务LBS简介 | 第17-20页 |
2.1.1 LBS的概念 | 第17-18页 |
2.1.2 LBS的应用 | 第18-19页 |
2.1.3 LBS的安全问题 | 第19-20页 |
2.2 风险评估 | 第20-23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20页 |
2.2.2 评价标准和规范 | 第20-22页 |
2.2.3 常用风险评估方法简介 | 第22-23页 |
2.3 基于位置服务中的隐私度量 | 第23-26页 |
2.3.1 LBS隐私保护 | 第23-24页 |
2.3.2 LBS的攻击模型 | 第24-25页 |
2.3.3 位置隐私度量概述及现有度量模型 | 第25-26页 |
2.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26-27页 |
2.4.1 基本概念 | 第26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价的步骤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隐私度量的位置隐私泄露风险评估 | 第28-38页 |
3.1 隐私度量系统形式化描述 | 第28-31页 |
3.1.1 系统元素定义 | 第28-29页 |
3.1.2 事件定义 | 第29-30页 |
3.1.3 隐私保护机制LPPM | 第30-31页 |
3.2 攻击者模型 | 第31-33页 |
3.2.1 攻击者背景知识 | 第32-33页 |
3.2.2 攻击者推断攻击 | 第33页 |
3.3 隐私度量 | 第33-35页 |
3.3.1 查询隐私度量 | 第33-34页 |
3.3.2 位置隐私度量 | 第34-35页 |
3.4 隐私信息价值评估 | 第35-36页 |
3.4.1 查询隐私信息价值 | 第35页 |
3.4.2 位置隐私信息价值 | 第35-36页 |
3.5 隐私泄露风险评估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基于双层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位置隐私泄露风险评估 | 第38-53页 |
4.1 评估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4.2 风险因素体系 | 第39-42页 |
4.2.1 风险因素构建原则及方法 | 第39-40页 |
4.2.2 风险因素体系的构建 | 第40-42页 |
4.3 风险评估过程 | 第42-51页 |
4.3.1 各要素评判集风险等级描述 | 第43-44页 |
4.3.2 模糊集合和隶属度矩阵建立 | 第44-45页 |
4.3.3 风险因素熵权系数确定 | 第45-47页 |
4.3.4 第一层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48页 |
4.3.5 一级风险因素概率计算 | 第48-50页 |
4.3.6 第二层模糊综合评价 | 第50-51页 |
4.4 隐私泄露风险评估 | 第51-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隐私泄露风险评估仿真实验 | 第53-64页 |
5.1 位置隐私度量仿真验证 | 第53-55页 |
5.1.1 模拟实验环境 | 第53页 |
5.1.2 几种情况下的查询推断比较 | 第53-54页 |
5.1.3 位置隐私与用户个性隐私区域占比关系 | 第54-55页 |
5.1.4 背景知识随时间变化对位置隐私的影响 | 第55页 |
5.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风险评估实例仿真分析 | 第55-63页 |
5.2.1 仿真背景及准备 | 第56-57页 |
5.2.2 专家评分结果及参数录入 | 第57-58页 |
5.2.3 生成隶属度矩阵 | 第58-59页 |
5.2.4 生成熵权系数 | 第59-60页 |
5.2.5 第一层模糊综合评价 | 第60-61页 |
5.2.6 一级因素权值计算 | 第61-62页 |
5.2.7 第二层模糊综合评价 | 第62页 |
5.2.8 隐私泄露风险评估 | 第62-6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4-66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第71-72页 |
图版 | 第72-73页 |
表版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