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2.3 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2-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2章 低碳经济发展概况综述 | 第15-19页 |
2.1 低碳经济提出背景 | 第15-16页 |
2.2 低碳经济研究发展历程 | 第16-18页 |
2.2.1 第一阶段:低碳经济研究的萌芽时期(2000年之前) | 第16页 |
2.2.2 第二阶段:低碳经济研究的发展阶段(2000~2006年) | 第16-17页 |
2.2.3 第三阶段:低碳经济研究的兴起阶段(2006年~至今) | 第17-18页 |
2.3 低碳经济发展前景 | 第18-19页 |
第3章 主导产业及其选择理论研究 | 第19-26页 |
3.1 主导产业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19-22页 |
3.1.1 主导产业的内涵 | 第19-20页 |
3.1.2 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区别 | 第20-21页 |
3.1.3 主导产业的特征 | 第21-22页 |
3.2 主导产业选择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22-25页 |
3.2.1 国外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3.2.2 国内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研究综述 | 第24-25页 |
3.3 主导产业选择的意义 | 第25-26页 |
第4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6-32页 |
4.1 传统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 第26-29页 |
4.1.1 传统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 第26-27页 |
4.1.2 传统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度 | 第27-29页 |
4.1.3 本节结论 | 第29页 |
4.2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 | 第29-32页 |
4.2.1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 第29-30页 |
4.2.2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度 | 第30-31页 |
4.2.3 本节结论 | 第31-32页 |
第5章 四川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2-39页 |
5.1 四川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第33-36页 |
5.2 四川省碳排放现状分析 | 第36-37页 |
5.3 四川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现状综合分析 | 第37-39页 |
第6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 第39-50页 |
6.1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选择的分析方法 | 第39-40页 |
6.1.1 威弗——托马斯模型 | 第39页 |
6.1.2 因子分析模型 | 第39-40页 |
6.1.3 本节结论 | 第40页 |
6.2 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川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分析 | 第40-46页 |
6.3 低碳经济背景下四川省主导产业选择的定性分析 | 第46-50页 |
6.3.1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 第46-47页 |
6.3.2 汽车制造业 | 第47-48页 |
6.3.3 农产品加工业 | 第48页 |
6.3.4 化学工业 | 第48页 |
6.3.5 铁路、船舶、航空运输设备制造业 | 第48-50页 |
第7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主导产业优化发展建议 | 第50-53页 |
7.1 主导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优化发展路径 | 第50-51页 |
7.1.1 引导主导型的传统产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 第50页 |
7.1.2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 | 第50-51页 |
7.1.3 构建低碳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 | 第51页 |
7.2 主导产业优化发展的策略 | 第51-53页 |
7.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开发展之路 | 第51页 |
7.2.2 加大技术创新,使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 | 第51-52页 |
7.2.3 充分利用金融、财政,为经济发展输血供氧 | 第52页 |
7.2.4 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