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小花岔铀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矿床成因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7页 |
| 1.1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3.2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 1.6 完成工作量 | 第15-16页 |
| 1.7 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6-17页 |
|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 第17-23页 |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7页 |
| 2.2 地层 | 第17-19页 |
| 2.3 构造 | 第19-20页 |
| 2.3.1 褶皱构造 | 第19页 |
| 2.3.2 断裂构造 | 第19-20页 |
| 2.4 岩浆岩 | 第20-22页 |
| 2.5 区域矿产分布 | 第22-23页 |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3-29页 |
| 3.1 矿体产出特征与规模 | 第24页 |
| 3.2 矿物组成与矿石组构 | 第24-26页 |
| 3.3 热液蚀变 | 第26页 |
| 3.4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26-29页 |
| 3.4.1 岩浆活动期 | 第26-27页 |
| 3.4.2 热液活动期 | 第27-29页 |
| 第4章 矿物学特征 | 第29-39页 |
|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29页 |
| 4.2 矿物成分组成 | 第29-39页 |
| 4.2.1 氧化物 | 第29-30页 |
| 4.2.1.1 晶质铀矿 | 第29-30页 |
| 4.2.1.2 金红石 | 第30页 |
| 4.2.1.3 钛铁矿 | 第30页 |
| 4.2.2 硅酸盐矿物 | 第30-33页 |
| 4.2.2.1 黑云母 | 第30-33页 |
| 4.2.2.2 长石 | 第33页 |
| 4.2.3 硫化物 | 第33-39页 |
| 4.2.3.1 黄铁矿 | 第33-34页 |
| 4.2.3.2 磁黄铁矿 | 第34-39页 |
| 第5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9页 |
|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 | 第39页 |
| 5.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4页 |
| 5.2.1 主量元素 | 第39-42页 |
| 5.2.2 稀土和微量元素 | 第42-44页 |
|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49页 |
| 5.3.1 氢氧同位素 | 第44-49页 |
| 第6章 岩浆岩年代学和成因 | 第49-66页 |
|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 第49-50页 |
| 6.2 岩浆岩年代学 | 第50-51页 |
| 6.2.1 花岗岩 | 第50页 |
| 6.2.2 花岗伟晶岩 | 第50-51页 |
| 6.3 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 | 第51-53页 |
| 6.3.1 花岗岩 | 第51页 |
| 6.3.2 花岗伟晶岩 | 第51-53页 |
| 6.4 岩浆岩成因类型 | 第53-54页 |
| 6.5 岩浆源区 | 第54-55页 |
| 6.6 岩浆演化 | 第55-66页 |
| 第7章 矿床成因探讨 | 第66-72页 |
| 7.1 大地动力学背景 | 第66-67页 |
| 7.2 成矿时代限定 | 第67-68页 |
| 7.3 成矿物质来源 | 第68-69页 |
| 7.4 成因机制 | 第69-72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 附录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