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评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8页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村镇银行 | 第20页 |
2.1.2 黑龙江省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 | 第20-21页 |
2.2 村镇银行发展研究基础理论 | 第21-23页 |
2.2.1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 | 第21页 |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1页 |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21-23页 |
3“两大平原”地区资金供给及村镇银行发展情况 | 第23-32页 |
3.1 松嫩平原与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差异分析 | 第23-27页 |
3.1.1 自然环境差异 | 第23-24页 |
3.1.2 经济环境的差异 | 第24-25页 |
3.1.3 社会环境差异 | 第25-26页 |
3.1.4 金融环境差异 | 第26页 |
3.1.5 地方政府政策差异 | 第26-27页 |
3.2“两大平原”地区资金供给情况 | 第27页 |
3.3“两大平原”地区金融创新工作进展及成效 | 第27-29页 |
3.3.1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 | 第28页 |
3.3.2 不断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改革 | 第28页 |
3.3.3 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和融资规模 | 第28页 |
3.3.4 创新开办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 | 第28-29页 |
3.3.5 创新开办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模式 | 第29页 |
3.3.6 创新县域金融服务手段 | 第29页 |
3.4“两大平原”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 | 第29-31页 |
3.4.1“两大平原”地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及其分布情况 | 第29页 |
3.4.2“两大平原”地区村镇银行总体经营现状 | 第29-30页 |
3.4.3“两大平原”地区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现状 | 第30-3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两大平原”地区村镇银行发展存在问题 | 第32-34页 |
4.1 发展缺乏特色 | 第32页 |
4.2 民间资本难以发挥价值 | 第32-33页 |
4.3 规模化农业制约村镇银行的发展 | 第33页 |
4.4 金融人才匮乏 | 第33页 |
4.5 产品和服务不能因地制宜 | 第3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两大平原”村镇银行效率的DEA方法分析 | 第34-41页 |
5.1 DEA方法于本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第34页 |
5.2 DEA模型的构建 | 第34-35页 |
5.3 样本选取 | 第35页 |
5.4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 第35-36页 |
5.5 实证分析 | 第36-39页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6-37页 |
5.5.2 经营效率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5.5.3 非有效决策单元的投影分析 | 第38-39页 |
5.6 实证分析结论 | 第39-4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两大平原”村镇银行发展对策 | 第41-45页 |
6.1 调整村镇银行布局与业务以适应地区差异要求 | 第41-42页 |
6.2 调整村镇银行规模以满足规模化农业资金供给 | 第42-43页 |
6.2.1 股权结构方面 | 第42页 |
6.2.2 注册资本金方面 | 第42-43页 |
6.3 调整资金偏向以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需求 | 第43页 |
6.4 引进更多金融人才以开发更多金融产品 | 第43页 |
6.4.1 生活环境 | 第43页 |
6.4.2 工资薪酬及福利待遇 | 第4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7 结论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