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13-31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角蛋白 | 第14-21页 |
1.2.1 角蛋白概述 | 第14-17页 |
1.2.2 角蛋白应用 | 第17-19页 |
1.2.2.1 再生纤维 | 第17-18页 |
1.2.2.2 角蛋白塑料/膜材料 | 第18页 |
1.2.2.3 生物医用材料 | 第18页 |
1.2.2.4 其他应用 | 第18-19页 |
1.2.3 羊毛角蛋白溶解提取方法 | 第19-21页 |
1.2.3.1 机械法 | 第19页 |
1.2.3.2 化学法 | 第19-20页 |
1.2.3.3 生物降解法 | 第20-21页 |
1.3 离子液体 | 第21-26页 |
1.3.1 离子液体分类与合成方法 | 第21-23页 |
1.3.1.1 离子液体分类 | 第21-22页 |
1.3.1.2 离子液体合成方法 | 第22-23页 |
1.3.2 离子液体在溶解天然高分子方面的应用 | 第23-26页 |
1.3.2.1 离子液体溶解纤维素 | 第23-24页 |
1.3.2.2 离子液体溶解甲壳素/壳聚糖 | 第24页 |
1.3.2.3 离子液体溶解角蛋白 | 第24-2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2 离子液体对羊毛角蛋白二硫键及微观结构影响 | 第31-47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试剂和仪器 | 第31-32页 |
2.3 离子液体合成与表征 | 第32-35页 |
2.3.1 离子液体合成 | 第32-34页 |
2.3.2 离子液体表征 | 第34-35页 |
2.3.2.1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 第34-35页 |
2.3.2.2 离子液体水含量表征 | 第35页 |
2.4 再生角蛋白二硫键及游离巯基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4.1 NTSB试剂制备 | 第35页 |
2.4.2 游离巯基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2.4.3 总巯基含量测定 | 第36页 |
2.5 离子液体溶解含二硫键模型化合物 | 第36-39页 |
2.5.1 再生GSSG分子量表征 | 第36-37页 |
2.5.2 溶解过程气体产物检测 | 第37-39页 |
2.6 离子液体种类对再生角蛋白二硫键含量及微观结构影响 | 第39-42页 |
2.6.1 离子液体种类对再生角蛋白中二硫键含量影响 | 第39-40页 |
2.6.2 离子液体种类对再生角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40-42页 |
2.7 离子液体与胱氨酸相互作用能 | 第42-44页 |
2.7.1 计算方法 | 第42页 |
2.7.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2-44页 |
2.8 离子液体在胱氨酸周围的分布密度 | 第44-46页 |
2.8.1 计算方法 | 第44页 |
2.8.2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2.9 小结 | 第46-47页 |
3 溶解条件对再生角蛋白性质影响 | 第47-61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实验与表征 | 第47-48页 |
3.3 离子液体阴阳离子对再生角蛋白二硫键及硫元素含量影响 | 第48-50页 |
3.3.1 离子液体阴离子对再生角蛋白性质影响 | 第48-50页 |
3.3.2 离子液体阳离子对再生角蛋白性质影响 | 第50页 |
3.4 溶解温度及时间对再生角蛋白性质影响 | 第50-58页 |
3.4.1 不同溶解温度和时间下,再生角蛋白红外表征 | 第50-52页 |
3.4.2 不同溶解温度和时间下,再生角蛋白二硫键含量表征 | 第52-54页 |
3.4.3 不同溶解温度和时间下,再生角蛋白胱氨酸及硫含量表征 | 第54-56页 |
3.4.4 不同溶解温度和时间下,再生角蛋白结晶度表征 | 第56-58页 |
3.5 溶解气氛对再生角蛋白中二硫键断裂量影响 | 第58-59页 |
3.6 小结 | 第59-61页 |
4 离子液体水含量对再生角蛋白中二硫键含量影响 | 第61-71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模拟方法 | 第61-64页 |
4.3 水含量对离子液体结构影响 | 第64-68页 |
4.3.1 水分子与离子液体中阴阳离子的相互作用 | 第64-65页 |
4.3.2 离子液体水含量对离子液体中阴阳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5-67页 |
4.3.3 离子液体水含量对离子液体中离子间相互作用能影响 | 第67-68页 |
4.4 离子液体水含量对再生角蛋白二硫键含量影响 | 第68-69页 |
4.5 离子液体回收 | 第69-70页 |
4.6 小结 | 第70-7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