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上篇 工程图纸 | 第9-21页 |
0.1 设计表现 | 第11-13页 |
0.2 项目介绍 | 第13-15页 |
0.3 总体规划 | 第15-17页 |
0.4 平面设计 | 第17-20页 |
0.5 立面设计 | 第20-21页 |
下篇 工程研究报告 | 第21-1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页 |
1.2 定义 | 第22-23页 |
1.2.1 定义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 | 第23-2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1.4 研究内容、调查对象及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9页 |
1.4.2 调查对象 | 第29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共享空间设计 | 第31-68页 |
2.1 平面类型分析 | 第31-41页 |
2.1.1 单廊式 | 第32-35页 |
2.1.2 环廊式 | 第35-38页 |
2.1.3 多廊混合式 | 第38-40页 |
2.1.4 小结 | 第40-41页 |
2.2 共享空间类型分析 | 第41-51页 |
2.2.1 中庭式 | 第41-45页 |
2.2.2 门厅式 | 第45-47页 |
2.2.3 交通空间式 | 第47-48页 |
2.2.4 外侧式 | 第48-49页 |
2.2.5 走廊拓展式 | 第49页 |
2.2.6 综合组合式 | 第49-50页 |
2.2.7 小结 | 第50-51页 |
2.3 共享空间界面设计方法分析 | 第51-58页 |
2.3.1 功能体块组合 | 第51-53页 |
2.3.2 楼板错位开洞 | 第53-55页 |
2.3.3 垂直交通体块介入 | 第55-56页 |
2.3.4 建筑形体折叠 | 第56-57页 |
2.3.6 小结 | 第57-58页 |
2.4 共享空间要素分析 | 第58-64页 |
2.4.1 开放楼梯 | 第58-60页 |
2.4.2 平台 | 第60-61页 |
2.4.3 功能体块 | 第61-62页 |
2.4.4 屋顶结构与构造 | 第62-63页 |
2.4.5 小结 | 第63-64页 |
2.5 小结 | 第64-68页 |
2.5.1 平面类型与共享空间类型的选型设计 | 第64-65页 |
2.5.2 共享空间类型与空间氛围塑造 | 第65页 |
2.5.3 共享空间要素在不同共享空间类型中的应用 | 第65-66页 |
2.5.4 共享空间类型与共享空间界面设计方法 | 第66-67页 |
2.5.5 共享空间的宽高比与空间氛围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建筑造型设计 | 第68-100页 |
3.1 场地条件处理 | 第68-81页 |
3.1.1 场地面积和形式 | 第68-70页 |
3.1.2 场地要素 | 第70-71页 |
3.1.3 校园类型 | 第71-73页 |
3.1.4 围合方式 | 第73-75页 |
3.1.5 入口方式设计 | 第75-80页 |
3.1.6 小结 | 第80-81页 |
3.2 形体处理 | 第81-91页 |
3.2.1 含报告厅的建筑形体设计 | 第81-84页 |
3.2.2 形体的丰富化设计 | 第84-91页 |
3.2.3 小结 | 第91页 |
3.3 表皮选择 | 第91-96页 |
3.3.1 简单表皮处理 | 第91-94页 |
3.3.2 一体化表皮 | 第94-95页 |
3.3.3 多种表皮拼贴 | 第95-96页 |
3.3.4 小结 | 第96页 |
3.4 明星建筑师概念化的设计方式 | 第96-98页 |
3.4.1 妹岛和世——“方盒子” | 第97页 |
3.4.2 S-M.A.O——“折叠” | 第97页 |
3.4.3 扎哈哈迪德——“参数化” | 第97-98页 |
3.4.4 王澍——“传统抽象” | 第98页 |
3.4.5 小结 | 第98页 |
3.5 小结 | 第98-100页 |
3.5.1 场地与形体设计 | 第98-99页 |
3.5.2 形体与表皮设计 | 第99页 |
3.5.3 建筑造型设计的着力点 | 第99页 |
3.5.4 建筑造型设计的境界与层次 | 第99-100页 |
第四章 考察 | 第100-108页 |
4.1 共享空间类型与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 | 第100-107页 |
4.1.1 门厅式共享空间与造型设计 | 第100-101页 |
4.1.2 中庭式共享空间与造型设计 | 第101-103页 |
4.1.3 交通式共享空间与造型设计 | 第103-105页 |
4.1.4 外侧式共享空间与造型设计 | 第105-106页 |
4.1.5 走廊拓展式共享空间与造型设计 | 第106-107页 |
4.2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8-111页 |
5.1 结论 | 第108-109页 |
5.1.1 高校学院综合楼共享空间设计 | 第108-109页 |
5.1.2 高校学院综合楼造型设计 | 第109页 |
5.1.3 共享空间与造型的互动式设计 | 第109页 |
5.2 提案 | 第109-110页 |
5.3 今后研究课题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附录目录 | 第116-175页 |
附录四 高校学院综合楼57例 | 第11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