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页 |
1 前言 | 第10-17页 |
1.1 牛乳头状瘤病简介 | 第10-11页 |
1.1.1 牛乳头状瘤的流行病学 | 第10页 |
1.1.2 牛乳头状瘤的诊断 | 第10页 |
1.1.3 牛乳头状瘤的防治 | 第10-11页 |
1.2 牛乳头状瘤病毒简介 | 第11-15页 |
1.2.1 乳头状瘤病毒 | 第11-12页 |
1.2.2 牛乳头状瘤病毒 | 第12页 |
1.2.3 牛乳头状瘤病毒感染途径 | 第12页 |
1.2.4 牛乳头状瘤病毒特点 | 第12-13页 |
1.2.5 牛乳头状瘤病毒基因分型及所致肿瘤类型 | 第13页 |
1.2.6 牛乳头状瘤病毒潜伏与复制 | 第13-14页 |
1.2.7 牛乳头状瘤病毒的细胞转化特点 | 第14-15页 |
1.3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抗肿瘤生物活性简介 | 第15-16页 |
1.3.1 肿瘤病的简介 | 第15页 |
1.3.2 三种抗病毒抗肿瘤药物简介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2.1.1 病料与细胞 | 第17页 |
2.1.2 药物 | 第17页 |
2.1.3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2.1.5 主要试剂配置 | 第18-1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9-27页 |
2.2.1 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感染C127细胞试验 | 第19-23页 |
2.2.2 苦参碱抗 BPV 感染的体外试验 | 第23-27页 |
3 结果 | 第27-38页 |
3.1 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感染C127细胞试验结果 | 第27-31页 |
3.1.1 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27页 |
3.1.2 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 第27-28页 |
3.1.3 间接ELISA抗原检测 | 第28页 |
3.1.4 肿瘤组织中病毒基因型确定 | 第28-29页 |
3.1.5 牛乳头状瘤病毒感染C127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 第29-30页 |
3.1.6 牛乳头状瘤病毒感染C127细胞的DNA检测 | 第30页 |
3.1.7 牛乳头状瘤病毒感染C127细胞的电镜观察 | 第30-31页 |
3.2 苦参碱抗牛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体外试验 | 第31-38页 |
3.2.1 药物毒性实验 | 第31-32页 |
3.2.2 牛乳头状瘤病毒株的毒力检测 | 第32页 |
3.2.3 药物对牛乳头状瘤病毒的直接灭活 | 第32-33页 |
3.2.4 药物对牛乳头状瘤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抑制 | 第33页 |
3.2.5 药物对牛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细胞的预防 | 第33-34页 |
3.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4-36页 |
3.2.7 药物作用 BPV 感染与细胞凋亡 | 第36-38页 |
4 讨论 | 第38-41页 |
4.1 临床病理学分析及感染C127细胞试验 | 第38页 |
4.2 建立体外细胞培养平台筛选抗BPV药物 | 第38-39页 |
4.3 药物体外抗 BPV 作用的初步探讨 | 第39页 |
4.4 药物作用 BPV 感染与细胞凋亡 | 第39-41页 |
5 结论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