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花生属野生种质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1.1 野生种起源与分类 | 第11-12页 |
1.1.2 野生种优异基因挖掘 | 第12-14页 |
1.2 花生染色体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花生染色体及带型研究 | 第14-16页 |
1.2.2 花生栽培种及野生种染色体组分类研究 | 第16-17页 |
1.3 花生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3.1 种间杂交不亲和原因研究 | 第17-18页 |
1.3.2 种间杂交障碍克服方法 | 第18-20页 |
1.3.3 种间杂种及外源染色体鉴定方法 | 第20-21页 |
1.3.4 栽野种间杂种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研究 | 第21-22页 |
1.3.5 目前种间杂交的成功导入栽培种有益性状的研究 | 第22-23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种间杂交 | 第24页 |
2.2.2 胚拯救 | 第24页 |
2.2.3 细胞学分析 | 第24-28页 |
2.2.4 分子标记分析 | 第28-29页 |
2.2.5 杂交后代农艺性状调查及分析 | 第29-30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57页 |
3.1 花生属物种基因组亲缘关系分析 | 第30-34页 |
3.1.1 SSR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30-31页 |
3.1.2 品种特异性分析 | 第31-34页 |
3.2 种间杂交亲和性分析 | 第34页 |
3.3 杂种一代(F_1)鉴定 | 第34-36页 |
3.3.1 细胞学方法鉴定 | 第34-35页 |
3.3.2 分子标记鉴定 | 第35-36页 |
3.4 杂种一代(F_1)分析 | 第36-49页 |
3.4.1 花粉育性 | 第36-37页 |
3.4.2 减数分裂 | 第37-38页 |
3.4.3 杂种一代高度不育原因 | 第38-39页 |
3.4.4 表型性状 | 第39-47页 |
3.4.5 w1401精细化鉴定 | 第47-49页 |
3.5 种间杂交特异分子标记筛选 | 第49-57页 |
3.5.1 白突 131×A. glablata组合的特异扩增分子标记 | 第50页 |
3.5.2 豫花 15×A. stenosperma组合的特异扩增分子标记 | 第50-51页 |
3.5.3 Tifrunner×A. duranensis组合的特异扩增分子标记 | 第51-52页 |
3.5.4 白突 131×A. chiquitana组合的特异扩增分子标记 | 第52-54页 |
3.5.5 四粒红×A. batizocoi组合的特异扩增分子标记 | 第54-55页 |
3.5.6 白沙 1016×A. maccdoi组合的特异扩增分子标记 | 第55-57页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57-61页 |
4.1 讨论 | 第57-60页 |
4.1.1 野生种亲缘关系 | 第57页 |
4.1.2 杂交障碍与胚拯救 | 第57-58页 |
4.1.3 杂种不育原因 | 第58页 |
4.1.4 种间杂种的鉴定 | 第58-59页 |
4.1.5 野生种应用 | 第59-60页 |
4.2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附录 | 第69-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