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5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3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7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8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基于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相关基础研究 | 第27-51页 |
2.1 博物馆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 第27-34页 |
2.1.1 博物馆的定义 | 第27页 |
2.1.2 博物馆建筑的演变及发展历程 | 第27-32页 |
2.1.3 现代博物馆建筑的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2.2 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相关主要理论 | 第34-44页 |
2.2.1 基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建筑创作相关理论分析 | 第34-37页 |
2.2.2 地域主义与当代博物馆设计 | 第37-44页 |
2.3 基于地域主义理论的中国博物馆建筑创作实践 | 第44-48页 |
2.3.1 基于符号学理论的创作实践 | 第44-45页 |
2.3.2 基于建筑类型学理论的创作实践 | 第45-46页 |
2.3.3 基于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创作实践 | 第46-48页 |
2.4 我国博物馆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48-49页 |
2.4.1 缺乏对地域特色的深入研究 | 第48页 |
2.4.2 建筑实践缺乏理论方法指导 | 第48-4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基于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实际调研分析 | 第51-85页 |
3.1 荆楚地区地域特色 | 第51-52页 |
3.1.1 地理气候 | 第51页 |
3.1.2 地域文化 | 第51-52页 |
3.1.3 民俗人文 | 第52页 |
3.2 荆楚地区博物馆概况 | 第52-54页 |
3.2.1 荆楚地区博物馆总体现状 | 第52页 |
3.2.2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特征 | 第52-53页 |
3.2.3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发展状况 | 第53-54页 |
3.3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案例分析 | 第54-81页 |
3.3.1 湖北省博物馆 | 第54-57页 |
3.3.2 荆州市博物馆 | 第57-60页 |
3.3.3 黄冈市博物馆 | 第60-64页 |
3.3.4 黄石市博物馆 | 第64-67页 |
3.3.5 鄂州市博物馆 | 第67-71页 |
3.3.6 咸宁市博物馆 | 第71-75页 |
3.3.7 钟祥市博物馆 | 第75-78页 |
3.3.8 调研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基于地域特色的建筑创作经验总结 | 第78-79页 |
3.3.9 调研地区综合类博物馆使用人群调查问卷分析 | 第79-81页 |
3.4 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建筑创作存在问题 | 第81-83页 |
3.4.1 缺乏对气候条件的回应 | 第81-82页 |
3.4.2 核心空间地域特色不强 | 第82页 |
3.4.3 展示空间组织单调呆板 | 第82-83页 |
3.4.4 忽视外部环境整合设计 | 第8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基于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创作影响因素 | 第85-93页 |
4.1 自然因素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 | 第85-87页 |
4.1.1 与气候的结合与表达 | 第85页 |
4.1.2 与地形的结合与表达 | 第85-86页 |
4.1.3 光线的合理运用 | 第86页 |
4.1.4 传统材料与色彩 | 第86-87页 |
4.2 人文因素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 | 第87-91页 |
4.2.1 传统原型的再现 | 第87-88页 |
4.2.2 地域符号的运用 | 第88页 |
4.2.3 地方文化的表达 | 第88-90页 |
4.2.4 文化场所的认同 | 第90-91页 |
4.3 技术因素影响下的博物馆建筑创作 | 第91-92页 |
4.3.1 传统技术的运用 | 第91-92页 |
4.3.2 适宜技术的引入 | 第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基于地域特色的荆楚地区综合类博物馆创作方法探索与实践 | 第93-121页 |
5.1 尊重地形地貌 | 第93-97页 |
5.1.1 顺应山地地形 | 第93-96页 |
5.1.2 抽取自然意向 | 第96-97页 |
5.2 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 第97-100页 |
5.2.1 运用轴线求对话 | 第98页 |
5.2.2 融入肌理求统一 | 第98-100页 |
5.3 适应地方气候特点 | 第100-102页 |
5.3.1 应对通风防潮 | 第100页 |
5.3.2 应对遮阳避雨 | 第100-101页 |
5.3.3 应对自然采光 | 第101-102页 |
5.4 建筑造型结合文化 | 第102-106页 |
5.4.1 运用传统建筑原型 | 第102-103页 |
5.4.2 运用传统地域符号 | 第103-105页 |
5.4.3 具象隐喻 | 第105-106页 |
5.4.4 抽象隐喻 | 第106页 |
5.5 地方材料与技术的运用 | 第106-108页 |
5.5.1 地方材料的运用 | 第106-108页 |
5.5.2 适宜技术的引入 | 第108页 |
5.6 外部环境彰显地域特色 | 第108-110页 |
5.6.1 环境场景化 | 第108-109页 |
5.6.2 要素序列化 | 第109-110页 |
5.7 展陈空间融合地域特色 | 第110-111页 |
5.7.1 空间设计 | 第110页 |
5.7.2 符号运用 | 第110-111页 |
5.7.3 色彩材质 | 第111页 |
5.8 案例分析—宜昌市博物馆新馆方案 | 第111-119页 |
5.8.1 项目概况 | 第111-113页 |
5.8.2 规模与设计主要内容 | 第113-116页 |
5.8.3 地域形态构成分析 | 第116-119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结论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附录 | 第126-12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