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8页 |
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 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概述 | 第20-30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 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界定 | 第20-21页 |
2. 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界定 | 第21-22页 |
(二) 大湄公河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 第22-26页 |
1. 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现状 | 第22-23页 |
2. 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三) 大湄公河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必要性 | 第26-30页 |
1. 生态价值 | 第27-28页 |
2. 经济价值 | 第28-29页 |
3. 社会价值 | 第29-30页 |
二、大湄公河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理论基础 | 第30-36页 |
(一) 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0页 |
2. 公共管理理论 | 第30-31页 |
(二)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 第31-36页 |
1. 国家主权与不损害他国原则 | 第31-32页 |
2. 协调发展原则 | 第32-33页 |
3. 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 第33-34页 |
4. 和平解决环境争端原则 | 第34-36页 |
三、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6-48页 |
(一) 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现状 | 第36-38页 |
1. 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国际法律基础 | 第36-37页 |
2. 当前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法律构建 | 第37-38页 |
(二) 次区域栖息地保护现有的法律制度 | 第38-40页 |
1. 栖息地生物廊道制度 | 第38-39页 |
2. 区域影响评价制度 | 第39页 |
3. 争端解决机制 | 第39-40页 |
(三) 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0-48页 |
1. 次区域栖息地保护立法上的不足 | 第40-43页 |
2. 栖息地保护的监管和组织机构薄弱 | 第43-44页 |
3. 栖息地保护主体单一 | 第44-46页 |
4. 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廊道建设不完善 | 第46页 |
5. 跨界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不完备 | 第46-48页 |
四、大湄公河次区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48-58页 |
(一)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 第48-50页 |
1. 立法理念的转变 | 第48-49页 |
2. 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架公约 | 第49-50页 |
3. 签订相关协定,协调各国立法 | 第50页 |
(二) 设立专门的环境合作委员会 | 第50-52页 |
1. 计划先行,双轨并行 | 第50-51页 |
2. 设立专门的联合执法机构 | 第51-52页 |
(三) 推动次区域公众参与 | 第52-53页 |
(四) 加大跨界自然保护区与生物廊道建设力度 | 第53-56页 |
1. 建立完善的跨界自然保护区 | 第54页 |
2. 科学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项目 | 第54-55页 |
3. 建立长效、稳定的专项资金渠道 | 第55-56页 |
(五) 加快完善跨界栖息地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