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朝政权的灭亡--因多种矛盾激化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一、辽代末期的政治纷争 | 第11-24页 |
| (一) 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 第11-15页 |
| 1、皇帝过度崇佛 | 第11-13页 |
| 2、契丹贵族沉溺于游猎 | 第13-15页 |
| (二) 统治集团矛盾频现 | 第15-20页 |
| 1、辽道宗时期的政治斗争 | 第15-19页 |
| 2、天祚帝时期的政治矛盾 | 第19-20页 |
| (三) 阶级矛盾趋于激化 | 第20-24页 |
| 1、官吏间分裂倾轧 | 第20-22页 |
| 2、人民起义此起彼伏 | 第22-24页 |
| 二、辽代后期的经济矛盾 | 第24-33页 |
| (一) 农业由强转弱 | 第25-27页 |
| 1、辽道宗前期农业发展的转折 | 第25-26页 |
| 2、辽天祚帝时期农业走向困顿 | 第26-27页 |
| (二) 畜牧业逐渐衰落 | 第27-30页 |
| 1、辽道宗前期畜牧业的相对繁荣 | 第27-28页 |
| 2、道宗朝中期以来畜牧业的渐衰 | 第28-30页 |
| (三) 辽末对周边互市基本中断 | 第30-33页 |
| 1、辽朝互市的萌芽及初期发展 | 第30-31页 |
| 2、道宗后期以来的互市及政权间互市 | 第31-33页 |
| 三、辽代末期的民族纠纷 | 第33-44页 |
| (一) 西夏借机背盟 | 第33-35页 |
| 1、辽夏前期的同盟友好关系 | 第33-34页 |
| 2、西夏于辽灭亡前夕的背叛 | 第34-35页 |
| (二) 北宋蓄意北伐 | 第35-39页 |
| 1、和平中有争执的宋辽关系 | 第36-38页 |
| 2、宋金结盟意在伐辽 | 第38-39页 |
| (三) 女真兴兵反辽 | 第39-44页 |
| 1、辽对女真族的统治 | 第39-40页 |
| 2、辽末女真族反辽进程 | 第40-44页 |
| 四、辽朝衰亡对后世启示 | 第44-49页 |
| (一) 统治者需加强内政、发展经济 | 第45-46页 |
| (二) 统治者需妥善处理民族关系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