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与我国政治安全保障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的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4-23页 |
2.1 网络虚拟社会的界定及特点 | 第14-17页 |
2.1.1 网络虚拟社会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2 网络虚拟社会的特点 | 第15-17页 |
2.2 国家政治安全的界定与表现 | 第17-19页 |
2.2.1 国家安全与政治安全的界定 | 第17-18页 |
2.2.2 政治安全的特征 | 第18-19页 |
2.3 基本支撑理论分析 | 第19-22页 |
2.3.1 政治参与理论 | 第19-20页 |
2.3.2 政治社会化理论 | 第20-21页 |
2.3.3 意识形态理论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发挥网络虚拟社会的政治功能与积极作用 | 第23-32页 |
3.1 网络虚拟社会的政治功能 | 第23-27页 |
3.1.1 政治动员与赋权功能 | 第23-24页 |
3.1.2 政治参与与监督功能 | 第24-26页 |
3.1.3 政治斗争与控制功能 | 第26-27页 |
3.2 网络虚拟社会对我国政治安全保障的积极作用 | 第27-31页 |
3.2.1 扩大群众参与基础以夯实政治根基 | 第27-28页 |
3.2.2 促进官民互动交流以缓解干群关系 | 第28页 |
3.2.3 践行科学民主决策以汇集民智民意 | 第28-29页 |
3.2.4 加大反腐监督力度以彰显人民地位 | 第29-30页 |
3.2.5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以提升执政权威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我国网络虚拟社会中危及政治安全的因素 | 第32-44页 |
4.1 国家层面因素 | 第32-37页 |
4.1.1 舆情管控能力遭到挑战 | 第32-34页 |
4.1.2 国家网络主权受到威胁 | 第34-35页 |
4.1.3 立法滞后影响网络安全 | 第35-37页 |
4.2 社会层面因素 | 第37-40页 |
4.2.1 意识形态易受他国(地区)渗透影响 | 第37页 |
4.2.2 数字鸿沟易造成地位不平等 | 第37-39页 |
4.2.3 报道转载随意产生负面影响 | 第39-40页 |
4.3 个人层面因素 | 第40-43页 |
4.3.1 公民易受他人操纵利用 | 第40页 |
4.3.2 政治谣言更易传播扩散 | 第40-42页 |
4.3.3 非理性易引发网络暴力 | 第42-4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5章 加强网络虚拟社会治理以保障政治安全的思考 | 第44-52页 |
5.1 加强顶层设计以实现切实服务作为 | 第44-47页 |
5.1.1 提高舆情监控与信息处理能力 | 第44-45页 |
5.1.2 加大技术研发以维护网络主权 | 第45-46页 |
5.1.3 完善立法定规使治理有章可循 | 第46-47页 |
5.2 弘扬主流文化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 第47-49页 |
5.2.1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包容能力 | 第47页 |
5.2.2 缩小数字鸿沟倡导积极作为 | 第47-48页 |
5.2.3 严守职业底线积极引导舆论 | 第48-49页 |
5.3 培育公民意识以引导文明理性参与 | 第49-51页 |
5.3.1 培育公民意识提升整体参政能力 | 第49页 |
5.3.2 强化法治观念引导公民依法参政 | 第49-50页 |
5.3.3 健全网络伦理促进公民素质提高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