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负载型(Pt,MOx)-K2CO3基稀燃NOx阱催化剂性能及反应机理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0-16页
    1.1 汽车尾气污染第10-11页
    1.2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第11-12页
    1.3 稀薄燃烧技术第12-14页
    1.4 汽车尾气污染控制技术第14-16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6-45页
    2.1 三效催化剂第16-19页
        2.1.1 工作原理第16-17页
        2.1.2 组成及发展史第17-19页
    2.2 稀燃NO_x催化消除技术第19-42页
        2.2.1 NO直接分解技术第19-21页
        2.2.2 NO_x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第21-25页
        2.2.3 NO_x和碳烟同时消除技术第25-26页
        2.2.4 稀燃NO_x阱技术(LNT)第26-42页
            2.2.4.1 LNT催化剂作用原理第26-27页
            2.2.4.2 LNT催化剂活性组分第27-30页
            2.2.4.3 LNT催化剂储存组分第30-31页
            2.2.4.4 LNT催化剂载体第31-32页
            2.2.4.5 尾气组成对LNT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2-37页
            2.2.4.6 反应温度对LNT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7-38页
            2.2.4.7 LNT催化剂反应路径第38-42页
    2.3 论文工作设计第42-44页
    2.4 论文研究内容第44-45页
第三章 Pt-K_2CO_3/K_2Ti_8O_(17)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研究第45-64页
    3.1 引言第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49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45页
        3.2.2 催化剂制备第45-46页
        3.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46-48页
            3.2.3.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第46-47页
            3.2.3.2 比表面积 (BET)第47页
            3.2.3.3 X-射线粉末衍射(XRD)第47页
            3.2.3.4 场反射透射电镜(TEM)第47页
            3.2.3.5 K_2CO_3程序升温分解测试(TPD)第47-48页
            3.2.3.6 NO_x程序升温脱附(NO_x-TPD)第48页
            3.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第48页
            3.2.3.8 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in situ DRIFTS)第48页
        3.2.4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48-4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9-62页
        3.3.1 载体结构性能第49-50页
        3.3.2 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第50-53页
        3.3.3 BET结果第53页
        3.3.4 K物种分析(XRD、TPD及FT-IR结果)第53-56页
        3.3.5 NO_x-TPD结果第56-57页
        3.3.6 In situ DRIFTS结果第57-60页
        3.3.7 K物种存在状态模型及NO_x储存路径第60-62页
    3.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载体焙烧温度对Pt-K_2CO_3/K_2Ti_8O_(17)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影响第64-76页
    4.1 引言第64页
    4.2 实验部分第64-65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64页
        4.2.2 催化剂制备第64页
        4.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64-65页
        4.2.4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6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5-75页
        4.3.1 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第65-68页
        4.3.2 载体结构性能(XRD、SEM、BET、NH3-TPD及CO2-TPD结果)第68-71页
        4.3.3 K物种的分析(FT-IR及TPD结果)第71-73页
        4.3.4 NO_x储存物种及K分布模型第73-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五章 MnO_x-K_2CO_3/K_2Ti_8O_(17)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研究第76-95页
    5.1 引言第76页
    5.2 实验部分第76-78页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6-77页
        5.2.2 催化剂制备第77页
        5.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77-78页
        5.2.4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7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78-94页
        5.3.1 载体结构性能第78-79页
        5.3.2 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第79-84页
        5.3.3 BET结果第84页
        5.3.4 XRD结果第84-86页
        5.3.5 HRTEM结果第86页
        5.3.6 FT-IR结果第86-87页
        5.3.7 TPD结果第87-88页
        5.3.8 EXAFS结果第88-90页
        5.3.9 H_2-TPR结果第90-91页
        5.3.10 In situ DRIFTS结果第91-93页
        5.3.11 反应机理探讨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MO_x-K_2CO_3/K_2Ti_8O_(17)(M=Ce,Fe,Cu,Co)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研究第95-121页
    6.1 引言第95页
    6.2 实验部分第95-98页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95-96页
        6.2.2 催化剂制备第96页
        6.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96-97页
        6.2.4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97-98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98-120页
        6.3.1 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第98-102页
        6.3.2 BET结果第102-103页
        6.3.3 SEM结果第103-104页
        6.3.4 XRD结果第104-105页
        6.3.5 XANES/EXAFS结果第105-107页
        6.3.6 XPS结果第107-109页
        6.3.7 H_2-TPR结果第109-110页
        6.3.8 O_2-TPD结果第110-111页
        6.3.9 NO-TPD结果第111-113页
        6.3.10 HRTEM结果第113-115页
        6.3.11 FT-IR结果第115-116页
        6.3.12 TPD结果第116-117页
        6.3.13 In situ DRIFTS结果第117-118页
        6.3.14 反应机理探讨第118-120页
    6.4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第七章 Co-K_2CO_3/MO_x(M = Ce,Zr,Ti,Al)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研究第121-142页
    7.1 引言第121页
    7.2 实验部分第121-123页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21-122页
        7.2.2 催化剂制备第122页
        7.2.3 催化剂表征方法第122-123页
        7.2.4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123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123-141页
        7.3.1 催化剂NO_x储存还原性能第123-126页
        7.3.2 物相分析(XRD、FT-IR及XAFS结果)第126-129页
        7.3.3 BET结果第129页
        7.3.4 表面酸碱性(NH_3-TPD及CO_2-TPD结果)第129-131页
        7.3.5 氧化还原性能(H_2-TPR结果)第131-132页
        7.3.6 K物种分析(HRTEM、FT-IR及TPD结果)第132-135页
        7.3.7 In situ DRIFTS结果第135-141页
    7.4 本章小结第141-14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2-145页
    8.1 结论第142-143页
    8.2 本工作创新点第143-144页
    8.3 展望第144-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2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62-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大孔氧化物—石墨烯催化剂的制备及用于富氢气中CO的优先氧化净化的研究
下一篇:香蕉茎秆压榨脱水及其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