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研究现状、成果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方法 | 第12-13页 |
| 1 对象和方法 | 第13-14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1.2 方法 | 第13-14页 |
| 1.2.1 CRT植入 | 第13页 |
| 1.2.2 数据采集 | 第13-14页 |
| 1.2.3 术后随访 | 第14页 |
| 1.2.4 观测指标 | 第14页 |
| 1.2.5 超反应定义 | 第14页 |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14页 |
| 2 结果 | 第14-20页 |
| 2.1 患者基线特征 | 第14-15页 |
| 2.2 左室电极位置 | 第15-16页 |
| 2.3 心电图特征 | 第16页 |
| 2.4 超反应与非超反应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后与基线的超声结果比较 | 第16-18页 |
| 2.5 可预测超反应的临床因素 | 第18-19页 |
| 2.6 随访过程中超反应组与非超反应组心源性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 第19-20页 |
| 3 讨论 | 第20-28页 |
| 3.1 性别与超反应 | 第20-22页 |
| 3.2 左心房与超反应 | 第22页 |
| 3.3 左心室与超反应 | 第22-23页 |
| 3.4 QRS波形态与超反应 | 第23-24页 |
| 3.5 基线QRS波时限与超反应 | 第24页 |
| 3.6 术后QRS波时限与超反应 | 第24-25页 |
| 3.7 心力衰竭病程与超反应 | 第25页 |
| 3.8 非缺血性心肌病与超反应 | 第25-26页 |
| 3.9 肺动脉收缩压 | 第26页 |
| 3.10 二尖瓣反流与超反应 | 第26-27页 |
| 3.11 左室电极位置与超反应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8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38-39页 |
| 综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超反应预测指标 | 第39-52页 |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个人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