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大遗址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2.1 大遗址 | 第9页 |
1.2.2 大遗址保护利用模式 | 第9-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第12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2 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 第15-26页 |
2.1 牛河梁遗址概况、特征及保护利用现状 | 第15-20页 |
2.1.1 牛河梁遗址概况 | 第15-16页 |
2.1.2 牛河梁遗址特征 | 第16-17页 |
2.1.3 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现状 | 第17-20页 |
2.2 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 第20-24页 |
2.2.1 外部问题 | 第20-21页 |
2.2.2 内部问题 | 第21-24页 |
2.3 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存在问题成因探析 | 第24-26页 |
2.3.1 资金渠道单一且无强力产业支撑 | 第24-25页 |
2.3.2 遗址区规划未纳入城市整体规划 | 第25页 |
2.3.3 管理机构在新形势下未完成转型升级 | 第25-26页 |
3 多模式比较下的牛河梁遗址保护利用方案设计 | 第26-36页 |
3.1 多种模式的比较及适用性分析 | 第26-27页 |
3.1.1 整体保护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26-27页 |
3.1.2 局部保护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27页 |
3.2 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方案设计 | 第27-33页 |
3.2.1 核心区建立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 | 第27-28页 |
3.2.2 遗址区外新建博物馆带动文博地产 | 第28-30页 |
3.2.3 建设控制地带开发农业观光体验园 | 第30页 |
3.2.4 政企分开并成立牛河梁红山文化旅游产业公司 | 第30-33页 |
3.3 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方案的可行性 | 第33-36页 |
3.3.1 外部环境 | 第33-34页 |
3.3.2 内部环境 | 第34-36页 |
4 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第36-43页 |
4.1 制度保障:成立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全面接管遗址区内行政事务 | 第36-37页 |
4.1.1 将牛河梁遗址区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有机结合 | 第36页 |
4.1.2 高规格领导下的管委会与牛河梁管理处合署办公 | 第36-37页 |
4.1.3 基于绩效考核的选人用人制度 | 第37页 |
4.2 经济保障:拓宽融资渠道为遗址区持续发展“造血” | 第37-40页 |
4.2.1 积极争取国家大遗址专项资金 | 第37-38页 |
4.2.2 建立牛河梁考古遗址公园基金 | 第38页 |
4.2.3 谨慎使用BTO等融资模式引入外部资金 | 第38-40页 |
4.3 执行保障: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公众参与 | 第40-43页 |
4.3.1 多渠道全方面的宣传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 第40-41页 |
4.3.2 协同周边景区打造明星旅游线路为基础的旅游共同体 | 第41-42页 |
4.3.3 完善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驻和社会参与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