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1.1 陶瓷成型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9页 |
1.2 凝胶注模工艺制备AlN陶瓷 | 第9-15页 |
1.2.1 氮化铝陶瓷简述 | 第9-11页 |
1.2.2 氮化铝陶瓷的制备 | 第11-13页 |
1.2.3 非水基凝胶注模制备氮化铝陶瓷 | 第13-15页 |
1.3 3D打印技术 | 第15-17页 |
1.3.1 3D打印技术概述 | 第15-16页 |
1.3.2 3D打印工艺技术方法 | 第16-17页 |
1.3.3 3D打印制备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 课题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4.1 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18-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5页 |
第二章 凝胶注模(非水基)制备氮化铝陶瓷的实验原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5-26页 |
2.2 制备工艺及测试方法 | 第26-32页 |
2.2.1 凝胶注模(非水基)制备氮化铝陶瓷的工艺过程 | 第26-30页 |
2.2.2 AlN料浆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2.3 AlN坯体性能测试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第三章 AlN陶瓷料浆的研究 | 第33-45页 |
3.1 料浆溶剂选择 | 第33-35页 |
3.1.1 选择溶剂的依据 | 第33-34页 |
3.1.2 AlN粉在溶剂中的沉降实验 | 第34-35页 |
3.2 分散剂的研究 | 第35-39页 |
3.2.1 分散剂的选择 | 第35-37页 |
3.2.2 分散剂的用量 | 第37-38页 |
3.2.3 分散剂与AlN粉的吸附研究 | 第38-39页 |
3.3 固相量对AlN料浆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料浆诱导期的测试 | 第40-43页 |
3.4.1 未加入阻聚剂的料浆诱导期的测试 | 第40-41页 |
3.4.2 加入阻聚剂的料浆诱导期的测试 | 第41页 |
3.4.3 阻聚剂的比例与加入量对料浆诱导期的影响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5页 |
第四章 AlN坯体烧结前后的研究 | 第45-51页 |
4.1 AlN陶瓷坯体热重分析 | 第45-46页 |
4.2 固相量对陶瓷坯体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 AlN烧结体的XRD分析 | 第47-48页 |
4.4 AlN陶瓷坯体烧结前后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凝胶注模成型工艺与3D打印结合 | 第51-57页 |
5.1 模拟 3D打印技术的设备 | 第51页 |
5.2 凝胶注模成型与 3D打印的结合 | 第51-52页 |
5.3 3D打印陶瓷料浆的研究 | 第52-53页 |
5.4 热塑性3D打印料浆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模拟3D打印技术实验的原料和制备方法 | 第57-61页 |
6.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57-58页 |
6.2 实验制备方法 | 第58-59页 |
6.2.1 料浆调制过程 | 第58-59页 |
6.2.2 料浆成型和干燥过程 | 第59页 |
6.2.3 排胶与烧结过程 | 第59页 |
6.3 材料测试及分析方法 | 第59-61页 |
第七章 模拟3D打印制备Al_2O_3陶瓷材料的研究 | 第61-72页 |
7.1 Al_2O_3热塑性陶瓷料浆研究 | 第61-64页 |
7.1.1 四种蜡用量配比研究 | 第61-62页 |
7.1.2 分散剂的用量对Al_2O_3料浆的影响 | 第62-63页 |
7.1.3 固相量对Al_2O_3料浆粘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7.2 Al_2O_3坯体排胶制度 | 第64-66页 |
7.2.1 四种溶剂蜡的热重分析 | 第64-65页 |
7.2.2 Al_2O_3坯体热排胶温度 | 第65-66页 |
7.3 Al_2O_3坯体材料分析与表征 | 第66-68页 |
7.3.1 Al_2O_3坯体化学排胶前后显微结构表征分析 | 第66-67页 |
7.3.2 Al_2O_3坯体烧结前后显微结构表征分析 | 第67-68页 |
7.3.3 Al_2O_3坯体烧结后物相分析 | 第68页 |
7.4 模拟 3D打印技术制备出Al_2O_3坯体的照片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8.1 结论 | 第72-73页 |
8.2 展望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