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章 绪论 | 第8-20页 |
1.1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文献探讨与理论回顾 | 第10-17页 |
1.3.1 福利多元主义与社会福利社会化 | 第10-13页 |
1.3.2 社区照顾与虚拟养老院 | 第13-15页 |
1.3.3 “福利轮”理论 | 第15-17页 |
1.3.4 小结 | 第17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1.4.1 居家养老服务 | 第17-18页 |
1.4.2 社区养老服务 | 第18页 |
1.4.3 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第19-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分析工具 | 第20页 |
第二章 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2.1 虚拟养老院缘何成立 | 第20-22页 |
2.1.1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重 | 第20页 |
2.1.2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 第20-21页 |
2.1.3 养老机构数量不足,且成本高 | 第21-22页 |
2.2 虚拟养老院的定位: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平台 | 第22页 |
2.3 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的使用对象:以普通老人为主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福利轮视角下的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 | 第24-37页 |
3.1 服务供给:服务供给主体朝多元化方向发展 | 第24-27页 |
3.1.1 公共供给主体:政府角色从“包揽”状态转向服务管理 | 第24-26页 |
3.1.2 私人供给主体:加盟企业与志愿组织相结合 | 第26-27页 |
3.2 服务购买:促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发展 | 第27-32页 |
3.2.1 公共购买方面:财政投入逐年递增 | 第27-30页 |
3.2.2 私人购买方面:个人付费比重较低 | 第30-32页 |
3.3 服务决策:公共决策为主,私人决策显现 | 第32-37页 |
3.3.1 公共决策方面:虚拟养老院决定服务供给者和服务水平 | 第32-33页 |
3.3.2 私人决策方面:老人在有限范围内选择服务供给者 | 第33-37页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发现 | 第37-45页 |
4.1 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的创新 | 第37-40页 |
4.1.1 城关区政府管理养老服务的方式:从直接转向间接 | 第37-38页 |
4.1.2 普通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渐受关注,服务惠及面扩大 | 第38-39页 |
4.1.3 营利企业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政府与其合作关系扩大 | 第39-40页 |
4.2 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 第40-42页 |
4.2.1 社区的社会参与和相互支持功能没有得到发挥 | 第40-41页 |
4.2.2 资金压力渐增,造成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发展的非持续性 | 第41-42页 |
4.2.3 私人决策程度偏低 | 第42页 |
4.3 虚拟养老院如何永续发展 | 第42-45页 |
4.3.1 建设社区自治组织和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 第42-43页 |
4.3.2 引导多方力量加入养老服务事业 | 第43-44页 |
4.3.3 发展多样化购买方式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反思与总结 | 第45-47页 |
5.1 反思 | 第45-46页 |
5.2 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