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写符号对照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引言 | 第12页 |
1.2 重金属离子Fe~(3+)的检测 | 第12-17页 |
1.2.1 光谱法 | 第13-16页 |
1.2.1.1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 | 第13页 |
1.2.1.2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 | 第13页 |
1.2.1.3 紫外吸收光谱法 | 第13-14页 |
1.2.1.4 荧光光谱法 | 第14-16页 |
1.2.2 质谱法 | 第16页 |
1.2.3 电化学法 | 第16-17页 |
1.3 致病菌的检测策略 | 第17-23页 |
1.3.1 电化学法 | 第17-18页 |
1.3.2 共振光散射法(RLS) | 第18-19页 |
1.3.3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SERS) | 第19-20页 |
1.3.4 比色法 | 第20-21页 |
1.3.5 荧光法 | 第21-23页 |
1.4 致病菌的杀伤策略 | 第23-27页 |
1.4.1 抗菌药物 | 第23-24页 |
1.4.2 光动力治疗(PDT) | 第24页 |
1.4.3 光热力治疗(PTT) | 第24-25页 |
1.4.4 纳米抗菌材料 | 第25-26页 |
1.4.5 其他 | 第26-27页 |
1.5 论文的出发点及主要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抗生素辅助合成的金纳米簇作为荧光传感器检测铁离子(Ⅲ) | 第28-40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2.2.2 Van-AuNCs的制备 | 第29页 |
2.2.3 Van-AuNCs检测Fe~(3+) | 第29页 |
2.2.4 选择性实验 | 第29-30页 |
2.2.5 实际样本中Fe~(3+)的检测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2.3.1 Van-AuNCs的制备及表征 | 第30-32页 |
2.3.2 Van-AuNCs对Fe~(3+)的荧光响应及猝灭机理 | 第32-34页 |
2.3.3 荧光探针检测Fe~(3+) | 第34-36页 |
2.3.4 实际样本中Fe~(3+)检测 | 第36-38页 |
2.4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万古霉素-金纳米簇和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双重识别单元构建FRET传感器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40-52页 |
3.1 实验原理 | 第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40-41页 |
3.2.2 Van-AuNCs的制备 | 第41页 |
3.2.3 aptamer-AuNPs的制备 | 第41-42页 |
3.2.4 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aptamer与AuNPs的结合 | 第42页 |
3.2.5 细菌培养与计数 | 第42页 |
3.2.6 验证Van-AuNCs的生物活性 | 第42页 |
3.2.7 基于抗生素和核酸适配体同时识别S. aureus策略验证 | 第42-43页 |
3.2.8 基于DRU-FRET策略检测S. aureus | 第43页 |
3.2.9 混合菌中S. aureus检测 | 第43页 |
3.2.10 真实样本中S. aureus检测 | 第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3.3.1 工作构思 | 第43-45页 |
3.3.2 DRU-FRET策略检测S. aureus的可行性 | 第45-46页 |
3.3.3 基于DRU-FRET策略定量检测S. aureus | 第46-49页 |
3.3.4 真实样本中S. aureus检测 | 第49-50页 |
3.3.5 DRU-FRET策略检测S. aureus与其他策略比较 | 第50-51页 |
3.4 结论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替考拉宁修饰金纳米棒的制备及其对致病菌双重杀伤研究初探 | 第52-60页 |
4.1 制备原理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4.2.2 CTAB-AuNRs的制备 | 第53页 |
4.2.3 Teico/CTAB-AuNRs的制备 | 第53-54页 |
4.2.4 AuNRs的光热效应 | 第54页 |
4.2.5 AuNRs的抑菌效果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4.3.1 Teico/CTAB-AuNRs的表征 | 第54-57页 |
4.3.2 AuNRs的光热效应 | 第57页 |
4.3.3 AuNRs的抑菌效果 | 第57-58页 |
4.4 结论 | 第58-60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5.1.1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0页 |
5.1.2 论文成果 | 第60页 |
5.1.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