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弓气动补偿翼板的仿真与应用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受电弓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法国受电弓 | 第14-15页 |
1.2.2 日本受电弓 | 第15-16页 |
1.2.3 德国受电弓 | 第16-17页 |
1.2.4 国产受电弓 | 第17-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列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受电弓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高速受电弓的气动特性与补偿方案 | 第22-33页 |
2.1 高速气流对受电弓受流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1 对弓网接触压力的影响 | 第22-23页 |
2.1.2 噪声方面的影响 | 第23页 |
2.2 受电弓的气动特性 | 第23-27页 |
2.2.1 受电弓的气动升力 | 第24-25页 |
2.2.2 受电弓的气动阻力 | 第25-27页 |
2.3 改善受电弓气动性能的措施 | 第27-32页 |
2.3.1 整流罩的使用 | 第27-29页 |
2.3.2 优化受电弓杆件 | 第29-30页 |
2.3.3 优化导流板 | 第30-31页 |
2.3.4 涵道式翼型气动补偿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涵道式翼型的数值仿真 | 第33-42页 |
3.1 软件介绍 | 第34页 |
3.2 翼型的气动参数 | 第34-35页 |
3.3 模拟仿真 | 第35-41页 |
3.3.1 网格划分及求解条件 | 第35-36页 |
3.3.2 压力和速度分布 | 第36-37页 |
3.3.3 升力阻力特性 | 第37-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受电弓与接触网的数学模型 | 第42-53页 |
4.1 弓网接触受流指标与质量评价 | 第42-47页 |
4.1.1 弹性 | 第42-43页 |
4.1.2 静态弹性差异系数 | 第43页 |
4.1.3 接触压力标准偏差 | 第43-44页 |
4.1.4 动态接触压力 | 第44-45页 |
4.1.5 接触压力不均匀系数 | 第45页 |
4.1.6 离线率 | 第45-46页 |
4.1.7 受电弓的最大振幅 | 第46页 |
4.1.8 硬点 | 第46-47页 |
4.2 接触网和受电弓模型 | 第47-52页 |
4.2.1 接触网模型 | 第47-49页 |
4.2.2 受电弓模型 | 第49-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既有弓网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53-65页 |
5.1 受电弓实体模型的构建 | 第53-58页 |
5.1.1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介绍 | 第53页 |
5.1.2 SIMPACK的使用 | 第53-56页 |
5.1.3 SIMPACK三维受电弓模型 | 第56-58页 |
5.2 SIMAT联合仿真 | 第58-62页 |
5.2.1 SIMAT介绍 | 第58页 |
5.2.2 既有弓网模型的SIMAT联合仿真 | 第58-62页 |
5.3 弓头弹簧刚度的选择与讨论 | 第62-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加入气动补偿后的弓网联合仿真 | 第65-77页 |
6.1 气动补偿 | 第65-66页 |
6.2 仿真原理分析 | 第66-74页 |
6.2.1 涵道固结于平衡臂的仿真 | 第66-71页 |
6.2.2 涵道固结于车体的仿真 | 第71-74页 |
6.3 与未加入气动补偿力的仿真结果比较与讨论 | 第74-7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