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 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 | 第13-16页 |
1.1 自由基与氧化应激 | 第13页 |
1.2 抗氧化剂及其分类 | 第13-16页 |
2. 山萘酚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2.1 山萘酚的抗氧化作用 | 第16-17页 |
2.2 山萘酚的抗肿瘤作用 | 第17页 |
2.3 山萘酚的抗炎作用 | 第17-18页 |
2.4 山萘酚的其他药理作用 | 第18页 |
2.5 山萘酚衍生物的药理活性 | 第18-19页 |
3. 课题的提出和设计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山萘酚磺化衍生物的制备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21-31页 |
1. 引言 | 第21页 |
2. 试验材料 | 第21-24页 |
2.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1-23页 |
2.2 山萘酚磺化衍生物的制备 | 第23页 |
2.3 化学体系法测试山萘酚(Kae)及磺化衍生物(KS)的抗氧化活性 | 第23-24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4-26页 |
3.1 山萘酚磺化衍生物的组成和结构表征 | 第24页 |
3.2 山萘酚及其磺化衍生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 | 第24-26页 |
3.2.1 KS与Kae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比较 | 第24-25页 |
3.2.2 KS与Kae清除ABTS自由基能力的比较 | 第25-26页 |
3.2.3 KS与Kae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的比较 | 第26页 |
4. 讨论 | 第26-29页 |
5.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山萘酚磺化衍生物对过氧化氢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保护作用研究 | 第31-51页 |
1. 引言 | 第31页 |
2. 试验材料 | 第31-34页 |
3. 试验方法 | 第34-38页 |
3.1 CCK-8法检测Kae、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力 | 第34-35页 |
3.2 流式细胞仪检测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 | 第35页 |
3.3 Western Blot检测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Caspase-3、Bad、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 | 第35-37页 |
3.4 ELISA法检测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SOD、GSH-Px活力及MDA、LDH含量 | 第37-38页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38页 |
4. 试验结果 | 第38-47页 |
4.1 KS与Kae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影响 | 第39-42页 |
4.3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Caspase-3、Bad、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1 KS对Bad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2页 |
4.3.2 KS对Bcl-2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2-43页 |
4.3.3 KS对Caspase-3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SOD、GSH-Px活力及MDA、LDH含量的影响 | 第44-47页 |
4.4.1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SOD活力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2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GSH-Px活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3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MDA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4.4 KS对H_2O_2诱导损伤血管平滑肌细胞LDH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47-50页 |
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山萘酚磺化衍生物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初探 | 第51-59页 |
1. 引言 | 第51页 |
2. 试验材料 | 第51-52页 |
3.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3.2 制备组织匀浆液及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52页 |
3.3 肝、肾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52-53页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53页 |
4. 试验结果 | 第53-56页 |
4.1 KS对小鼠肝脏、肾脏组织中SOD活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KS对小鼠肝脏、肾脏组织中GSH-Px活力的影响 | 第54页 |
4.3 KS对小鼠肝脏、肾脏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 KS对小鼠肝脏、肾脏组织中T-AOC的影响 | 第55-56页 |
4.5 KS对小鼠肝脏、肾脏组织中CAT含量的影响 | 第56页 |
5. 分析与讨论 | 第56-58页 |
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全文总结与结论 | 第59-6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