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9-22页 |
第一章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合成及理化性质研究 | 第22-32页 |
1.1 仪器与试剂 | 第22-23页 |
1.1.1 仪器 | 第22页 |
1.1.2 试别 | 第22-23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1.2.1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的合成 | 第23页 |
1.2.2 硫键糖脂嫁接物结构确证 | 第23-24页 |
1.2.3 嫁接物氨基取代度测定 | 第24页 |
1.2.4 嫁接物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1.2.5 嫁接物胶束粒径及透射电镜测定 | 第25页 |
1.2.6 原条件对嫁接物胶束粒径的影响 | 第25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1页 |
1.3.1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的合成及结构确证 | 第25-26页 |
1.3.2 嫁接物氨基取代度 | 第26-27页 |
1.3.3 嫁接物临界胶束浓度 | 第27-29页 |
1.3.4 嫁接物胶束的粒径及形态学观察 | 第29-30页 |
1.3.5 原条件对嫁接物胶束粒径的影响 | 第30-31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载紫杉醇纳米粒制备及理化性质 | 第32-39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32页 |
2.1.1 仪器 | 第32页 |
2.1.2 试刹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2.2.1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载紫杉醇纳米粒制备 | 第32-33页 |
2.2.2 载药纳米粒粒径及透射电镜观察 | 第33页 |
2.2.3 载药纳米粒包封率及载药量测定 | 第33-34页 |
2.2.4 载药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 | 第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2.3.1 硫键糖脂嫁接物载紫杉醇纳米粒制备 | 第34-35页 |
2.3.2 载药纳米粒粒径及形态学 | 第35-36页 |
2.3.3 载药纳米粒包封率与载药量 | 第36页 |
2.3.4 载药纳米粒体外药物释放动力学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载药纳米粒细胞内药物递释及体外抗肿瘤活性 | 第39-54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9-40页 |
3.1.1 仪器 | 第39页 |
3.1.2 试刻 | 第39-4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0-44页 |
3.2.1 胞培养 | 第40页 |
3.2.2 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 第40页 |
3.2.3 嫁接物胶束的细胞摄取 | 第40-41页 |
3.2.4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内药物释放 | 第41-42页 |
3.2.5 细胞内药物浓度定量测定 | 第42页 |
3.2.6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药效 | 第42-44页 |
3.2.6.1 嫁接物胶束的细胞毒性 | 第42-43页 |
3.2.6.2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内抗肿瘤药效学 | 第43页 |
3.2.6.3 细胞内氧化还原电位对细胞药效的影响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3页 |
3.3.1 细胞内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3.3.2 嫁接物胶束的细胞摄取 | 第45-46页 |
3.3.3 细胞内药物含量测定 | 第46-47页 |
3.3.4 载药纳米粒细胞内药物释放 | 第47-50页 |
3.3.5 载药纳米粒的细胞药效 | 第50-52页 |
3.3.6 细胞内氧化还原电位对细胞药效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载药纳米粒的体内药物递释及抗肿瘤药效 | 第54-62页 |
4.1 仪器与试剂 | 第54-55页 |
4.1.1 仪器 | 第54页 |
4.1.2 试别 | 第54-55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5-57页 |
4.2.1 荷瘤裸鼠模型建立 | 第55页 |
4.2.2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胶束的体内分布 | 第55-56页 |
4.2.2.1 荧光探针纳米粒制备 | 第55-56页 |
4.2.2.2 嫁接物胶束体内分布 | 第56页 |
4.2.3 载药纳米粒体内药物释放 | 第56页 |
4.2.4 载药纳米粒模型动物药效 | 第56-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4.3.1 嫁接物胶束体内分布 | 第57-58页 |
4.3.2 载药纳米粒体内药物释放 | 第58-60页 |
4.3.3 载药纳米粒模型动物药效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递释siRNA沉默靶基因表达 | 第62-77页 |
5.1 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5.1.1 仪器 | 第62页 |
5.1.2 试刹 | 第62-63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63-68页 |
5.2.1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siRNA复合物制备 | 第63页 |
5.2.2 复合物粒径及表面电位测定 | 第63页 |
5.2.3 复合物凝胶阻滞分析 | 第63-64页 |
5.2.4 复合物体外触发释放 | 第64页 |
5.2.5 复合物细胞内在化及胞内定位 | 第64页 |
5.2.6 复合物细胞内触发释放 | 第64-66页 |
5.2.6.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定量测定 | 第64-65页 |
5.2.6.2 分子信标法定量测定 | 第65-66页 |
5.2.7 CSO-ss-SA/siBcl-2复合物沉默胞内mRNA表达 | 第66-6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6页 |
5.3.1 二硫键糖脂嫁接物/siRNA复合物粒径与表面电位 | 第68页 |
5.3.2 复合物凝胶阻滞分析 | 第68-69页 |
5.3.3 复合物体外触发释放 | 第69-70页 |
5.3.4 复合物细胞内在化及胞内定位 | 第70-71页 |
5.3.5 复合物细胞内触发释放 | 第71-75页 |
5.3.6 CSO-ss-SA/siBcl-2复合物沉默胞内mRNA表达 | 第75-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嫁接物胶束共递释siRNA和紫杉醇的协同增效作用 | 第77-86页 |
6.1 仪器与试剂 | 第77-78页 |
6.1.1 仪器 | 第77页 |
6.1.2 试剂 | 第77-78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6.2.1 载药纳米粒与siBcl-2的共递释系统制备 | 第78页 |
6.2.2 共递释系统的粒径和透射电镜观察 | 第78页 |
6.2.3 共递释系统凝胶阻滞分析 | 第78页 |
6.2.4 细胞内药物共递释 | 第78-79页 |
6.2.5 共递释系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79页 |
6.2.6 共递释系统细胞药效 | 第79-80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80-85页 |
6.3.1 载药纳米粒与siBcl-2共递释系统的粒径与形态学 | 第80页 |
6.3.2 共递释系统的凝胶阻滞分析 | 第80-81页 |
6.3.3 胞内药物共递释 | 第81-82页 |
6.3.4 共递释系统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第82-83页 |
6.3.5 共递释系统细胞药效 | 第83-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PEG化二硫键糖脂嫁接物介导基因转染 | 第86-97页 |
7 .1仪器与试剂 | 第86-87页 |
7.1.1 仪器 | 第86页 |
7.1.2 试剂 | 第86-87页 |
7.2 实验内容 | 第87-89页 |
7.2.1 PEG化二硫键糖脂嫁接物制备 | 第87页 |
7.2.2 PEG化二硫键糖脂嫁接物/p DNA复合物制备 | 第87页 |
7.2.3 复合物粒径与表面电位测定 | 第87页 |
7.2.4 复合物凝胶阻滞分析 | 第87-88页 |
7.2.5 复合物体外触发释放 | 第88页 |
7.2.6 嫁接物胶束的细胞摄取 | 第88页 |
7.2.7 复合物体外转染 | 第88-8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9-95页 |
7.3.1 PEG化二硫键糖脂嫁接物的制备 | 第89-90页 |
7.3.2 PEG化二硫键糖脂嫁接物/pDNA复合物理化性质 | 第90页 |
7.3.3 复合物凝胶阻滞分析 | 第90-91页 |
7.3.4 酶保护实验 | 第91-92页 |
7.3.5 复合物体外触发释放 | 第92页 |
7.3.6 嫁接物胶束的细胞摄取 | 第92-94页 |
7.3.7 复合物的体外转染 | 第94-95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八章 PEG化嫁接物/野生型p53质粒复合物的基因治疗 | 第97-106页 |
8.1 仪器与试剂 | 第97-98页 |
8.1.1 仪器 | 第97页 |
8.1.2 试别 | 第97-98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8.2.1 野生型p53表达量测定 | 第98页 |
8.2.2 荧光双染法测定复合物的促细胞调亡作用 | 第98-99页 |
8.2.3 荷BEL-7402肿瘤裸鼠模型构建 | 第99页 |
8.2.4 PEG化嫁接物体内分布 | 第99页 |
8.2.5 PEG化嫁接物/野生型p53质粒复合物的瘤内表达 | 第99页 |
8.2.6 组织形态 | 第99-100页 |
8.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05页 |
8.3.1 野生型p53表达量测定 | 第100-101页 |
8.3.2 荧光双染法测定复合物的促细胞调亡作用 | 第101-103页 |
8.3.3 PEG化二硫键糖脂嫁接物胶束体内分布 | 第103页 |
8.3.4 PEG化嫁接物/野生型p53质粒复合物的瘤内表达 | 第103-104页 |
8.3.5 PEG化嫁接物输送野生型p53质粒治疗对肿瘤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12-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作者简历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