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现状分析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设计监理激励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19-26页 |
2.1 设计监理 | 第19-20页 |
2.1.1 设计监理 | 第19页 |
2.1.2 设计监理对工程的影响 | 第19-20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2页 |
2.3 激励与激励机制 | 第22-24页 |
2.3.1 激励的要素组成 | 第22页 |
2.3.2 激励机制 | 第22-23页 |
2.3.3 委托代理与激励机制的关联性 | 第23-24页 |
2.4 服务质量理论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对设计监理的需求分析 | 第26-45页 |
3.1 设计监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7-36页 |
3.1.1 我国设计监理推行和实施情况 | 第27-31页 |
3.1.2 我国设计监理推行和实施中存在问题分析 | 第31-33页 |
3.1.3 业主与设计监理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33-34页 |
3.1.4 业主与设计监理委托代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34-36页 |
3.2“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对设计监理的需求分析 | 第36-42页 |
3.2.1“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特征分析 | 第36-38页 |
3.2.2“BOT+EPC”模式下设计监理主客体分析 | 第38-41页 |
3.2.3“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对设计监理需求分析 | 第41-42页 |
3.3“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设计监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的提出 | 第42-43页 |
3.3.1 提高设计监理准入准则 | 第42-43页 |
3.3.2 对设计监理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43页 |
3.3.3 完善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管理体系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设计监理激励机制 | 第45-66页 |
4.1“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对设计监理激励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4.1.1“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业主对设计监理采取激励措施的必要性分析 | 第46-47页 |
4.1.2 业主激励目标分析 | 第47-48页 |
4.1.3 设计监理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4.1.4 业主对设计监理激励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4.2“BOT+EPC”模式下设计监理激励机制框架构建 | 第51-53页 |
4.2.1 委托代理合同中的激励机制 | 第51-52页 |
4.2.2 委托代理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 第52页 |
4.2.3 委托代理合同结束后的激励机制 | 第52-53页 |
4.3 显性激励机制研究 | 第53-61页 |
4.3.1 设计监理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报酬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4.3.2 设计监理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报酬模型求解 | 第56-58页 |
4.3.3 设计监理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报酬模型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4.3.4 设计监理多任务委托代理激励报酬模型的局限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5“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设计监理激励报酬优化模型 | 第60-61页 |
4.4 隐性激励机制研究 | 第61-64页 |
4.4.1 情感激励 | 第62-63页 |
4.4.2 工作(事业)激励 | 第63页 |
4.4.3 声誉激励 | 第63-64页 |
4.4.4 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 | 第66-78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6-71页 |
5.1.1 影响设计监理服务质量的因素分析 | 第66-68页 |
5.1.2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68-71页 |
5.2 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1-74页 |
5.2.1 序关系分析法(G1-法) | 第71-73页 |
5.2.2 熵值法 | 第73页 |
5.2.3 本文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73-74页 |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74-77页 |
5.3.1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74-75页 |
5.3.2“BOT+EPC”模式下高速公路项目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建立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六章 实例分析 | 第78-91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78-80页 |
6.1.1 项目简介 | 第78页 |
6.1.2 设计监理在本项目中的基本情况 | 第78-80页 |
6.2 设计监理激励机制 | 第80-83页 |
6.2.1 合同中的激励机制 | 第80-82页 |
6.2.2 设计监理合同实施过程中的激励机制 | 第82页 |
6.2.3 服务结束后的激励机制 | 第82-83页 |
6.3 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 | 第83-88页 |
6.3.1 综合评分细则 | 第83页 |
6.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83-86页 |
6.3.3 基于模糊理论的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评价 | 第86-88页 |
6.4 设计监理激励成果 | 第88-90页 |
6.4.1 投资控制成果 | 第88-89页 |
6.4.2 设计优化成果 | 第89-9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7.1 结论 | 第91-92页 |
7.2 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92页 |
7.3 展望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附录A 设计监理激励因素调查问卷 | 第97-99页 |
附录B 设计监理服务质量调查表 | 第99-100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