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摆手舞调适和保护利用问题初探--以来凤县摆手舞为个案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绪论 | 第12-24页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6页 |
| 一、自然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 | 第13-14页 |
| 二、民族文化与非物资文化遗产 | 第14-16页 |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一、起源研究 | 第16-17页 |
| 二、文化内涵研究 | 第17-18页 |
| 三、价值功能研究 | 第18-19页 |
| 四、传承、保护、开发研究 | 第19-21页 |
| 五、发展现状研究 | 第21页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一、访谈法 | 第21页 |
| 二、文献分析法 | 第21-22页 |
|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法 | 第22页 |
| 第五节 研究基础 | 第22页 |
| 第六节 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 第一章 摆手舞演变和功能价值 | 第24-37页 |
| 第一节 摆手舞起源 | 第24-26页 |
| 第二节 摆手舞重现 | 第26-32页 |
| 第三节 摆手舞的功能 | 第32-33页 |
| 第四节 摆手舞的价值 | 第33-37页 |
| 一、民族精神价值 | 第33-34页 |
| 二、美学价值 | 第34-35页 |
| 三、历史价值 | 第35页 |
| 四、社会价值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摆手舞调适分析 | 第37-52页 |
| 第一节 民族文化调适基础理论 | 第37-40页 |
| 第二节 摆手舞调适现状 | 第40-52页 |
| 一、政府对摆手舞调适的实践 | 第40-45页 |
| 二、摆手舞调适个案分析 | 第45-49页 |
| 三、目前摆手舞调适面临的问题 | 第49-52页 |
| 第三章 摆手舞保护与利用策略 | 第52-68页 |
| 第一节 传承人保护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发挥摆手舞的保护主体职能 | 第54-55页 |
| 第三节 摆手舞利用路径 | 第55-68页 |
| 一、前台—后台基础理论 | 第55-57页 |
| 二、前台—后台理论模式运用 | 第57-68页 |
| 结语 | 第68-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