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精神”及《创业史》再解读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引言 | 第10-15页 |
一、选题缘由及立论依据 | 第10-11页 |
二、学界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第一章 柳青“三个学校”的文学精神解读 | 第15-33页 |
第一节 “生活的学校”与文学道路 | 第16-23页 |
一、沉潜乡间,为民而作 | 第16-20页 |
二、立足本土,书写史诗 | 第20-23页 |
第二节 “政治的学校”与文学选择 | 第23-28页 |
一、时代的镣铐 | 第23-26页 |
二、桎梏下的独舞 | 第26-28页 |
第三节 “艺术的学校”与文学修养 | 第28-33页 |
一、深入民间,勤于钻研 | 第29-30页 |
二、博学笃行,兼收并蓄 | 第30-33页 |
第二章 历史流变下的《创业史》评价之梳理 | 第33-45页 |
第一节 60年代初:典型与真实的争辩 | 第33-37页 |
一、坚守“五四”传统与捍卫《讲话》精神 | 第33-35页 |
二、柳青的成长道路与文学坚守 | 第35-37页 |
第二节 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现实与文本的矛盾 | 第37-41页 |
一、遵从历史流变与复归文学本位 | 第38-39页 |
二、“柳青的时代气息与文学表征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艺术与文化的冲突 | 第41-45页 |
一、重释西方理论还是寻找现代话语? | 第41-43页 |
二、柳青的精神特质与文化价值 | 第43-45页 |
第三章 “柳青精神”与《创业史》的时代归宿 | 第45-54页 |
第一节 柳青文学精神的启示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创业史》的文学造诣 | 第48-51页 |
第三节 三秦大地上的经典传承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